東豐村鎮銀行實驗
Experiments on banks in Dongfeng Town
文/李文升 韓 冰
作為遼寧遼源地區一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東豐誠信村鎮銀行自2007年3月1日成立以來,始終按照服務“三農”的宗旨,通過創新農村金融產品,不斷拓展業務,探索出一條符合自身業務發展特點的創新路徑,取得了促進農村經濟繁榮和自身發展壯大的“雙贏”效果。
村鎮銀行創新的路徑選擇-實行差異化經營
在農村,農村信用社作為服務“三農”的金融主力軍,幾年來一直肩負著促進與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歷史重任,利用其“點多面廣”的優勢,獨家占據著農村這塊金融市場。因此,在村鎮銀行成立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業務拓展上面臨著很大的難度。
村鎮銀行要想在農村金融市場上為自己贏得生存空間,就必須根據農村經濟發展需求特點和當地實際,在發展路徑上進行創新,在產品、價格、服務和信貸上實行差異化經營,揚長避短,與農村信用社競爭,以“低利率”為依托,在優化信貸結構、創新信貸產品上做文章,設計出新的合理的可實現的金融產品,在簡單實用的基礎上,力爭短、平、快,通過新的金融產品使原金融產品解決不了的金融問題得到創造性的解決。
一、產品差異化
開發新型捆綁式信貸產品。將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農戶聯保貸款捆綁在一起;通過自身優勢將農戶貸款與農資經銷商、經營企業聯系,以“銀行+公司+農戶”的形式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農資經銷商、協會、保險公司、經營企業在村鎮銀行存保證金,并為農戶擔保,銀行按保證金的額度放大10倍,將貸款發放給與公司有業務往來的農戶,農戶用貸來的資金購買公司的化肥、飼料等,農戶與公司簽訂協議,為了保護農民群眾的利益,公司承諾銷售給農民的化肥、飼料等生產資料不提價、不坑農、不害農,銷售價格略低于市場價格。
在東豐誠信村鎮銀行這種信用機制作用下,受益的不僅僅是銀行的自身,還強化了訂單農業的信用內涵,促成了“公司+農戶”的新型經濟模式的形成,通過資金的內容,強化了公司與農戶新型的經濟關系。在“村鎮銀行、農戶、公司、村鎮銀行”這一產業鏈中,既有實物的運動形式,又有貨幣資金運動的核心內涵;既有公司與農戶的平面關系,又有公司、農戶與銀行的立體組合。這一產業鏈的形成,使東豐縣經濟領域中的訂單農業有了實質性的意義,產業結構的調整落到了實處。
發展“信貸共同體+農戶”信貸模式,解決農戶小額貸款需求。從農村金融的角度來看,長期以來農民“貸款難”的很大原因就是沒有合格的抵押物。東豐誠信村鎮銀行結合這個實際,探索“信貸共同體+農戶”的信貸模式,制定了信用村管理辦法,按照村組還貸戶數占貸款總戶數的百分比、還貸率等指標,在全縣評出的6個信用村。
這種模式具有以下特點:一是信用村農戶貸款手續方便。用資金通過村干部同意后,只要拿出家里的土地使用證、房產證、林權等產權證件,不用評估,就可以得到貸款,并且可以隨用隨貸。二是授信額度高。為信用村內農戶提供最高授信額度10萬元,最低授信額度2萬元,對種植業貸款根據農戶的土地畝數按每畝400元給予貸款。三是利率水平低。村鎮銀行根據農戶信貸品種的不同,最低利率為7.965‰。最高為9.2925‰。四是提高了農民信用意識。農戶貸款村干部把關,其他農戶監督,如果村內有一戶農戶違約,到期不能償還貸款,將取消此信用村資格。五是貸款范圍寬泛。對信用村除發放種植業養殖業貸款等基本貸款外,還開辦了建房、結婚、土地承包、助學、醫療、購買農機具、出國勞務、經營性貸款等消費信貸品種。
“信貸共同體+農戶”的信貸模式取得突出效果,截至2009年4月末,東豐誠信村鎮銀行為6個信用村840余戶農戶累計發放貸款3500萬元,貸款農戶占信用村總戶數的46%,其中土地承包貸款400萬元,助學、醫療貸款30萬元,購買農機具貸款200萬元,出國勞務貸款40萬元,農戶經營貸款400萬元,養殖業貸款1930萬元,種植業貸款500萬元。這些貸款的投放不僅滿足了農民的備春耕生產資金需求,而且還支持了農民的其他資金需求,促進了當地農村的發展。
二、價格差異化
村鎮銀行的貸款利率與東豐縣其他涉農金融機構相比平均要低2%,1萬元一年期貸款節省利息支出200多元,為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實惠,以此增加了村鎮銀行的貸款吸引力。
三、服務差異化
主動上門服務。誠信村鎮銀行聘請各村的村干部作為貸款協管員,形成村一級的金融服務站,由協管員收集本村農戶貸款需求信息,信貸員對符合貸款條件的農戶現場辦理業務。最多一次是在東豐縣小四平鎮一天村鎮銀行就為農戶辦理貸款業務102筆。
目前村鎮銀行已經在全縣229個行政村中的135個村建立了金融服務站并開展了業務,總受益農戶7306戶,占全縣農戶的8.9%。
聘請專家為農戶服務。一是聘請養豬專家在東豐縣已經免費開辦了三期“養豬大學”,共有150人次參加了培訓,專家到養殖戶家中現場指導,取得了養殖客戶的高度認可;二是聘請吉林農大的國內資深教授為東豐縣蔬菜、瓜果類常年顧問,隨時為技術指導、品種改良、病蟲害防治提供有利保障。目前受益農戶達到7283戶,占全縣農戶戶數的9%。
下鄉宣傳,擴大影響。兩年來,村鎮銀行共下鄉宣傳42次,發放宣傳資料6萬余份,流動服務車100輛次,建立客戶信息檔案12000份,專項種養業調研8次,內部專業培訓5次。
信貸模式差異化
村鎮銀行積極適應農村和農民的信貸需求變化,創新以下信貸模式:
一是創新“信用村”的評定方法。在按村組還貸戶數占貸款總戶數的百分比、還貸率、增收比例等評定指標的基礎上,對連續三年被評為信用村的村干部由村鎮銀行為其繳納社會保險并實行績效考核,從而促進信用村的培育和發展。目前在全縣已經評出了6個信用村,計劃2009年末信用村的數量達到15個以上。
為支持東豐鎮龍頭村養豬場發展,誠信村鎮銀行先后投放貸款100萬元,使龍頭村養豬場的豬舍由原來的7棟發展到10棟,種豬由原來的88頭增加到175頭,存欄仔豬由原來的1600頭增加到3,500頭,純利潤增加50多萬元。
在誠信村鎮銀行的大力支持下,東豐縣的香瓜種植基地—東豐鎮太和村成立了香瓜協會,利用投放的80萬元信貸資金新建了8棟700平方米的標準化溫室,增加農民收入60萬元。
二是對養殖戶按評級授信。在建立農戶信用檔案的基礎上,對信譽好的養殖戶按照養殖規模、年限、效益等情況進行打分評級,按相應級別發放貸款。目前村鎮銀行已對養豬、養牛、養雞、養鹿等養殖戶授信208戶,授信額度4900萬元,累計發放貸款7300余萬元。
今年村鎮銀行還將進一步增加授信客戶貸款額度,并以信用農戶參股成立合作組織的形式新建23個千頭養牛園區,一個萬頭養鹿園區,新建標準化香瓜溫室50棟、蔬菜溫室30棟、大型倉儲中心1座,擴大種養規模,增強農戶評級授信的影響力。
創新收益與制度約束
截至2009年5月末,誠信村鎮銀行存款余額為20811萬元,貸款筆數為3078筆,貸款余額為19623萬元,達到全縣農業貸款余額的17.6%,不良貸款率為0.14%,上繳稅金26萬元,實現利潤89萬元。90%以上的貸款都是發放給從未貸過款的農戶。誠信村鎮銀行在東豐縣已經成為又一扶持農村經濟發展的涉農金融機構。
但村鎮銀行在發展創新中又面臨一些不容忽視的制度約束。
一是缺少相應政策扶持,村鎮銀行生存與發展的環境不優。村鎮銀行是一家以服務“三農”為己任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應該得到扶持。但在營業稅、所得稅征收方面比照的是商業銀行標準,不能享受到同性質機構如農村信用社同等稅收優惠待遇。銀聯入會費也缺少相關政策的扶持,財政對農行、農村信用發放農業貸款進行貼息,但對村鎮銀行發放貸款沒有明確規定進行貼息,這些都極不利于村鎮銀行的生存與發展。
二是農業貸款風險大,沒有相應的貸款風險轉移、分擔和補償機制。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業貸款和其他貸款相比,受自然條件、生產周期等客觀因素影響較大,且貸款承擔主體脆弱、抵抗自然風險的能力低。一旦有大的自然災害,將極大地影響村鎮銀行的收益和貸款安全?,F在轄區農業政策性保險只對農戶的種植業保險和能繁母豬保險,國家負擔4/5,個人負擔1/5,遇到大的自然災害國家給予一定量的理賠,償還銀行貸款不成問題。但對于其他的畜牧業養殖不給予政策性保險,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小,農戶參與的積極性不高。使農業貸款難以通過保險和再保險釋放風險。
(李文升單位為西南財經大學經濟數學學院,韓冰單位為中國人民銀行遼源市中心支行)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