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寶雞市“百份中小企業問卷調查”的幕后信息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hundreds of questionnaires concerning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Baoji,Shanxi province
文/何安瑞
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發展中極富活力的群體,但長期存在的融資難問題卻始終困擾著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本文基于陜西省寶雞市“百份中小企業問卷”的調查,從會計視角探析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狹窄。受規模、資金、技術、管理等因素制約,中小企業融資能力普遍較弱。被調查的70戶企業均沒有采用資本市場、債權融資、股權融資等外源性融資,多數依賴銀行間接融資和內部集資,企業取得各種形式融資18.07億元,其中:貸款占融資總額的98%。
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將對擴大社會就業、實現宏觀調控目標、保持社會穩定發展帶來不利影響。而影響中小企業貸款難的關鍵性因素更值得進一步探究。
內部會計控制是內部管理的核心,是科學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企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在財務管理方面卻存在著諸多問題。許多中小企業工作職責劃分不清,財務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業務循環缺乏嚴格的財產牽制,會計記錄缺乏復核監督措施,會計信息基本失去了金融機構的信任。因此,會計信息是否真實成為影響中小企業尤其是小企業貸款的主要因素。
從本次調查情況分析,中小企業會計信息管理主要存在著以下問題:
會計控制機制不健全,會計核算的前提失去保障。受《新會計準則》制度安排的影響,目前中小企業出現了執行新、舊會計準則并存的局面,在具體業務處理中執行舊準則的企業居多。中小企業、特別是縣域小企業會計制度建設滯后,必然導致會計控制機制不健全。調查企業中,有70%的企業建立了會計制度,也設置了獨立的會計崗位,企業管理人員和會計人員基本了解新會計準則;有20%的企業部分建立了會計制度,部分設置了獨立的會計崗位,企業管理人員和會計人員對新會計準則略有了解;10%的企業無會計制度,企業管理人員和會計人員對新會計準則也不了解。在這種情況下,中小企業很難有一個規范健全的會計控制機制,會計核算的真實性難以得到保障。
企業所有制形式多樣,會計核算目的存在差異。本次調查涉及私營及控股企業、股份制企業、國有控股企業、集體及集體控股企業和股份合作企業,基本涵蓋了中小企業的各種類型。由于公司治理結構不健全,所有權與經營權高度統一,管理級次少,所有者直接進行管理并充分掌握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他們往往按照自己的目的取向決定會計核算過程。出于各種原因,企業對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不按照權責發生制進行真實的會計核算,對隱性負債不進行全面反映,從而使賬面的財務信息不能反映企業的真實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特別是所有權集中于少數人手中的中小企業,法人越權行事,財務管理混亂,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更加突出。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財務信息很難取得金融機構的信任。
會計記錄缺乏有效監督,會計核算失真。由于中小企業在會計記錄時缺乏有效的外部監督,致使會計核算過程隨意性較大,極易發生資產入賬不規范,或存在賬外資產等現象。有的中小企業流動資金普遍緊張,出于節約開支的目的,企業購置的資產不通過合法渠道取得有效記賬憑據,一部分有效資產游離于會計報表之外,導致企業賬面資產與實際資產懸殊較大,而這些資產往往是金融機構要求企業抵押時的首選資產。例如,寶雞市某紡織企業是由市工商局注冊、經過招商引資建設的企業,由于土地屬于租賃經營,致使土地和附著在土地上的房產(兩項價值合計1000多萬元),在2009年4月仍然不能按正常程序進行會計處理,形成賬外資產,這1000多萬元的資產在獲取銀行貸款時也不能作為有效的抵押物。
會計素質參差不齊,會計規范與預測失去標準。被調查的企業,有的專設會計崗位,有固定的會計人員;有的不設專職會計,外聘臨時兼崗;有的指定內部人兼崗,職責不清。在這種情況下,一是對同一業務的會計核算標準不一。如對壞賬準備的會計處理,有的采用備抵攤銷法,即實際發生壞賬時,將確認為壞賬的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沖減壞賬準備;有的年末按應收賬款5%計提,有的按3%計提;4戶企業有壞賬,但至今未執行計提;有1戶未計提,但對12年未收回貨款的則在次年末一次研究處理,影響了金融機構對企業綜合實力的評判。
二是缺乏科學的成本分析。會計人員對于企業未來現金流入和流出、貸款收益和成本、貸款和自有資金的比例、還本付息時間安排等均不能做出科學合理的分析和預測,從而導致企業出現貸款和現金流量不能在時間上相互配合、貸款滯留于貨幣資金環節不能發揮作用、現金流量不能滿足還本付息的時間要求等弊端。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很可能出現不能按時還本付息、甚至使貸款變成呆賬的情況,影響著企業在金融機構的信用評價和貸款能力。
三是違背新會計準則,會計核算逆向操作?!缎聲嫓蕜t》采取公允價值、歷史成本等并列的混合計量模式,包括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等,這些新規定強調了會計核算的真實性,擠壓了中小企業形成最終利潤的人為操作空間。而舊的會計準則沒有運用公允價值作為計量模式。因此,大多中小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盡量避免運用新準則,而采取有利于企業自我發展的會計計量方法,對部分業務不進行真實性反映,影響著金融機構對企業經營水平的正確評判。
會計信息不被金融機構和信貸擔保行業認可。問卷調查證實:中小企業與金融機構的選擇是相對立的,凸現了對會計信息的爭議。例如對于“企業在貸款時提供經營業績信息”、 “企業現金流量是否真實”、“貸款企業提供的財務信息是否真實”、“權責發生制是否執行”等多個問題的判斷上,52戶企業選擇“真實”,占調查企業總數78.8%;10戶金融機構選擇“不真實”,占調查銀行總數的100%。
對金融機構而言,貸款的安全是第一位,為了防范信貸風險,金融機構制定了全面、復雜的企業指標評價體系,而中小企業由于財務指標不連續,會計信息不對稱,致使金融機構對企業獲利能力指標、長期償債能力指標、短期償債能力指標、現金流量指標等進行信貸評價時出現障礙,導致中小企業貸款絕對數和占比普遍偏低。
2009年6月末,寶雞市金融機構共擁有各類信貸客戶278858戶,貸款余額328億元。其中,中小企業信貸客戶5712戶,貸款余額130.2億元,占貸款總額的比例僅為39.7%。同樣,中小企業朦朧的財務會計信息也讓擔保機構感到困惑,讓它們無法對擔保風險做出準確的評估,極易放棄可能的擔保,加劇了中小企業的貸款難。
(作者為中國人民銀行寶雞市中心支行行長)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