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傳統外貿大省,廣東、浙江的輕工業和第三產業相對發達,為何讓重化工業回到舞臺中央?
本刊記者 蘇旭
去一座浙江的縣城出差?;睾贾莸臅r候已是夜晚,坐在大巴車上,一車人東歪西倒地打著盹。
經過一地,車上的人們突然醒了大半,耳邊傳來不滿聲。原來不知從何處飄來一陣怪味,頗有些刺鼻,像是某種化學氣體的味道。
我拉開窗簾向外看,真糟糕,原來是路過一個紡織重鎮。那么,這氣味是從哪里來的呢?難道工廠白天不排污,到了晚上統一排污嗎?
大巴車在高速路上又行駛了一陣,空氣中的味道漸漸變成了一種微酸,——我再次睜眼看看窗外,原來是到了一座化工小鎮……
這一路,我的呼吸道經受著各種氣體的考驗。
就在前不久,廣東省統計局公布了一份2008年廣東百強企業名單,其中,重化工業占了相當的比重,在100強企業中占了55個,而以工藝品、農副食品等為代表的輕工業僅占100強的3個席位。
重化工業又開始回歸到沿海發達地區經濟舞臺的重心了,廣東如此,浙江亦是如此。
想起不久前行走粵北一帶,遇到一位來自陜西的小伙。小伙感嘆,自己在廣東工作生活多年,最大的感觸就是三產服務業的發達程度,內地遠不可及。
不知他看到了前面那份名單,又會作何感想。
去年的這個時候,我因為華聯三鑫的事情去紹興采訪。眼見一座偌大的化工之城黑壓壓地占據了大爿的土地,各樣形態的煙囪林立,而天空也頗為配合地陰沉著臉,這情景只能用“壓抑”二字來形容。
另一個代表是浙江省溫州市。2005年年初,這座過去以輕工業聞名的城市市政府通過了一份《溫州市石油化工產業發展及總體布局規劃》,明確了建設“石化基地”的方案,預計10年間投資300億元,要把石化產業變成溫州的支柱產業之一。
為了提升當地GDP,各地紛紛引進類似的大項目、大投資。而空氣中的味道,就在這一份份規劃、一座座工廠中變得越來越復雜。
作為傳統外貿大省,廣東、浙江的輕工業和第三產業相對發達,為何回過頭來讓重化工業重回舞臺中央? 查看2009年11月10日環境保護部發布的“全國86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日報表”,空氣質量狀況只有40座城市為“優”,還不到一半。其余的46座城市中,有41座為“良”,還有5座則為“輕微污染”。
不過,在沿海發達地區,也有山清水秀的“特例”。我在粵北城市間穿梭時,發現一座叫做河源的城市,山極綠,水至清,空氣潔凈。一問,得知由于香港地區飲水源頭取于此地,所以考慮到同胞的飲水安全,河源市特意不發展工業,整個城市只有一座熱電廠。
而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河源的經濟這些年排在廣東省的后幾位。難道,經濟的發展真的必須付出環境的代價嗎?
9月下旬,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發言承認:“對氣候所造成的大部分損害是由發達國家在過去一個世紀中所造成的?!?/p>
放在全球的背景,發達國家對環境污染應該承擔最大的責任。而放在全中國的背景,這一責任理應由沿海發達地區承擔。然而,這些地區今天意識到這一問題了嗎?這個夜晚,高速公路上一路伴隨的味道最能說明問題。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