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豐杰龍脈管理合伙人李廣新看來,這其中除了投資眼光之外,也反映了美國主流VC的投資理念,即投資那些真正通過某些方面的創新給行業帶來變革的企業。
久前,美國權威雜志《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評選出了“2014年度全球創新企業50強”,在前30強企業名單中,德豐杰投資的企業有包括特斯拉、Box、Evernote、百度在內的4家入選。
德豐杰的投資宗旨里有一條守則,“在全球范圍內搜尋具有杰出才能并試圖改變世界的企業家,并向其提供資金和服務。”
德豐杰龍脈基金(下稱“德豐杰龍脈”)作為德豐杰聯合基金網絡成員之一,深受這種理念的浸淫。在德豐杰龍脈管理合伙人李廣新看來,這其中除了投資眼光之外,也反映了美國主流VC的投資理念,即投資那些真正通過某些方面的創新給行業帶來變革的企業。
李廣新不避諱地說,自己一直在堅持學習這種理念。“投資的邏輯是可以學的,我就一直在學國外如何投資好的技術、好的企業。”
這種多年的堅持在國內浮躁的創投市場里多少顯得有些曲高和寡。但在李廣新看來,任何機構能夠生存下來總是有自己的特長。如果說高大上是一種境界,那么小而美也是一種成就。對他來講,不喜歡拼基金規模,也不擅長扎堆在明星企業里,最樸素的愿望就是每3——5年能冒出個優秀的項目。
但這并非全部,李廣新其實也有自己的野心,他興奮地看到在今年的上述榜單中出現了4家中國公司的名字,其數量甚至高于歷來強調技術的德國企業。“這意味著中國有著創新思維的企業也開始逐漸得到了美國主流技術創新領域的認同,同時國際競爭力也得到權威的認可。希望在主流VC的意識引導下,我投資的項目以后也能成長為這樣的企業。”
去國外取經
李廣新說,自己的創投生涯是一路學過來的。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李廣新被委派至上海金橋現代科技園高新技術創新中心擔任主任,這是他第一次接觸到創新企業。但運作一段時間后,李廣新發現很多支持課題的成果產業化大多流于表面,為做而做,孵化成果也不理想,甚至很多學校搞了許多研究課題,但最后都不知道課題研究的初衷是什么,為什么要這么做。
這也讓他一度非??鄲?,流于表面的創新在他看來是種耗費,他甚至對于自己的定位也開始迷茫起來。
一個不期而遇的場景觸動到了他,那是當時同在一個園區辦公的通用中國合資公司,“我至今還記得該公司的籌備組在把還未上市的樣車開進園區的那一瞬間,自己眼前一亮,忍不住驚呼‘實在是太漂亮了’。”
這與國內一些“不入流”的成果的強烈反差,讓李廣新萌生了想去國外取經的想法。很快,李廣新決定奔赴美國密歇根大學繼續充電,事實證明,他的決定是正確的。
密歇根大學有個研究中心,李廣新在那里花了很多的時間觀察、學習這個研究中心如何來幫助美國的汽車界做汽車。同時,他還在克萊斯勒公司待了半年,看到了國外企業是如何來設計汽車;了解其一輛新車從開發到上市整個的研發流程,如何一步步推進;并留意到大學是如何來配合企業的需求做調整,包括大學的科技成果是如何轉化到產業界,真正的科技成果產業化是什么等等。他還有幸親自參與了一輛新車在試生產階段前對組裝工藝改進的實踐。
李廣新發現,美國的科技成果轉化圍繞的是大學及一大群小企業,成果產生的需求來源不是學校編出來的,而是企業往往有科技研發需求時,就先與高校合作進行前瞻性研究,并在成果出來前與高校保持密切的溝通,一旦出成果后,企業就會將新科研成果買走,重新組建一批人馬進行研發生產。
而國內恰恰是相反的,企業對高校未經市場檢驗的科研成果很少采納,高??蒲袡C構與企業的需求脫節,能產業化的科技成果變得越來越少。而且國內的產品更新換代的時間、生產效率、配套企業的質量管理等等都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
那兩年的游學經歷給李廣新很大的觸動,“國外已經走在了最前沿,這逼得我們必須要去創新才行。”他覺得自己應該把這些在國外看到的學習到的經驗和做法帶回國內。于是在2000年正式回國,加入當時的張江創投,成為國內最早一批從事創業投資的人時,李廣新的想法就是找那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留學生團隊,加以投資并扶持。
投資微創醫療,李廣新的思路就是這樣的。在2001年微創醫療尚處于初創期時,李廣新便果斷投資了這家企業。據他回憶,當時諸如冠脈藥物支架系統這類的介入性醫療器械技術在國外早已成型,但價格昂貴,微創醫療由一批掌握著國外成熟技術的海歸團隊創立,創立之初就是試圖在中國復制這種技術。“這種投資模式是最簡單的。”李廣新坦言自己直到現在還是偏愛那些有核心技術的高科技型企業,尤其是在國外高科技企業有過從業經歷、想歸國創業的團隊和人才。其在此之后投資的邁德醫療、凱利泰[0.00% 資金 研報]等6個項目都屬這一類型。
慢工出細活
林則徐的“放眼看世界”是為了探求西方知識,而對于李廣新來講,那一次走出國門開拓國際視野則對他的創投生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從2000年踏入投資圈之后,李廣新幾乎每年都要往美國跑,一方面去當地找項目,了解最新的技術成果,另一方面尋求與當地的合作,漸漸地他與硅谷的華人投資圈熟絡起來,這其中也包括在硅谷由華人成立的龍脈投資。
于是,當2005年德豐杰找到龍脈投資希望組建團隊在中國市場做投資,團隊中尚缺一名具有中國本土背景的合伙人,李廣新在當時自然成為了不二之選,這也讓之后成立的德豐杰龍脈成為了能集結國際資源、硅谷華人資源和中國本土資源的復合型基金。
由于在基金設定上,德豐杰龍脈可以利用德豐杰在此前20多年風險投資歷程中所積累的資源和能力,這讓李廣新在進一步拓展國際視野的同時也實現了和硅谷一流的風險投資機構合作的愿望。他覺得這是真正能給自己實踐美國主流VC投資理念能否在中國落地的機會。
正因為一路遵循這樣的理念,也使得德豐杰龍脈在外界看來似乎有點行動緩慢。據李廣新透露,第一期美元基金運作到今年第8個年頭也只有1家被投企業賣給了上市公司獲得退出,而據他判斷,再過2年才會陸續有2——3家企業成長起來,其中2008年投資的一家生物醫藥企業有望今年在海外上市。
但與部分機構快則2——3年、動輒幾十倍的回報相比,李廣新并不認為自己動作慢,相反他覺得創業投資就應該要經得起長期等待。“一家企業從誕生到發展壯大,就需要這么長時間,這是企業發展的客觀規律。”李廣新曾對國內醫療器械行業做過統計,一家醫療器械公司從成立到上市需要9——11年,這還屬于運氣不錯,一旦中途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讓這個公司無法持續運作下去。而他提及的2008年投資的生物醫藥企業,投資6年至今發展還處于臨床2期階段,后面要走的路還很長。
李廣新坦言,目前國內的創業投資遠沒有美國同行的高眼光,但不得不承認,美國大環境對于創業投資的支持才讓美國VC愿意這樣來做投資。“學硅谷是整個體系的問題,硅谷聚集創業企業、投資、律師、公關、技術、營銷等機構,任何的創業企業都可以在最短最快的時間里找到它想要的資源并快速匹配,這種生態系統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直到今日,只要談起國外的新技術,有哪些團隊在操作,這一領域有哪些能人,諸如這類信息的了解,李廣新坦陳與國外同行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他認為,本土創投若想逐步國際化需要一個過程。一家本土創投的合伙人也向記者直言,本土創投與外資的最大差距是經驗,因為投資經驗需要時間積累,這種積累很難在短時間內趕上,其次則是前瞻性的分析和判斷。
近期國內投資界一個顯著的變化是,李廣新看到,現在有很多的本土團隊開始努力在縮短這種差距,特別是2012年國內上市“關閘”后,前期靠資本市場短期獲利、做得風生水起的本土機構都在轉型。“原來都是關著門各管各做投資,有點靠天吃飯的意味,現在他們也希望與美國主流基金合作,把西方強調核心價值的投資理念帶到中國來,也開始跟著我們一起走了。”
“現在看來我堅守多年的這種理念不是在中國水土不服,而是略微超前了點。”李廣新樂呵呵地笑起來。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