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搶過馬云雷軍的接力棒?

2014/04/15 13:37      趙蕓

誰能搶過馬云雷軍的接力棒?

2004年扎克·伯格在哈佛讀大二時,突發奇想創立了Facebook,那年,他21歲。

1998年拉里·佩奇和布林開發出搜索引擎技術并創立Google時,那年,他25歲。

1976年喬布斯與沃茲尼亞克在自家的車房里成立了蘋果公司時,那年,他21歲。

這幾位偶像級的商界大牛,跨了幾代人,從改變世界的“瘋子”和“神經病”,變成了超級富豪。他們都是20出頭就創業——佩奇稍微老了點,他們一手打造了徹底改變我們生活的產品,其實,他們從創業那天,就是這個目標。所以,想要改變世界,還得趁早!

筆者記得很清楚,2006年第5期《中國企業家》雜志,做過一期很有影響力的專題,叫《生于80年代》,當時做這個報道的是程苓峰,現在比較火的自媒體人?!吨袊髽I家》講了10位80后的互聯網創業者,像李想、戴志康、茅侃侃等,當時這群20出頭的小青年,大多默默無聞的干著互聯網,一夜之間成了創業明星和年輕人榜樣,今天,他們大都身家上億了。

前陣子,《福布斯》也推了一個“30位30歲以下創業者榜單”,大概算了下,20出頭創業的,占了六成以上,純正90后,就有5個。大多數人在創業初期,就拿到了IDG、軟銀這些知名風投的資金,你可以不屑這些小毛孩,可以看不上他們的項目,但作為創業者,他們已經有了階段性的成功和資本,盡管他們對資金和財富的概念不大深入。

兜了一圈兒,筆者想說的是,90后和90后時代的創業者們登場了,并在未來可能會接過馬云、雷軍的接力棒。即使有人說,創業者過剩了,他們還太嫩、太隨性、沒耐心,但是,你又不得不承認,這群20歲上下的年輕人完全不同,就像做創意情趣用品店的90后小美女馬佳佳,知名度和二馬(馬化騰和馬云)有一拼,兩位大牛也絕對不會做這個。

在這個顛覆的時代,他們有天然的優勢,敢想敢干,敢去破壞甚至重建規則,對新技術、新需求,有更加敏感的商業嗅覺和行動力。沒錯,還是那句話,年輕是他們的資本,他們可以有很多試錯的機會,比你多得多的機會。

福布斯榜單里的尹桑,今年只有21歲,和佩奇一樣,在美國上到大二不想念了,回國做了一個KTV 預定軟件,叫“一起唱”,成了北京洛哈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陳華的唱吧玩線上,尹桑的一起唱做線下,玩的是O2O,去年IDG給他投了2000萬。筆者身邊不少70后朋友還在為天使投資發愁時,這些進入國際資本視線的小孩,只剩下讓你羨慕嫉妒恨了吧,但未來,我們將與他們為伍,成為他們的建議者、合作伙伴,也可能是他們的員工。

上周,和創投、互聯網圈的朋友一起閑聊,IDG的人透露,這個月底他們會啟動一個校園創業大賽,重獎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有好的項目IDG還會投資,也會給進入復賽的參賽者提供到IDG資本投資的多家TMT投后企業的實習機會。我們相信,在今天的校園里,大學生中間,不缺好點子、好創意和有潛質的創業者,但缺的是資金、經驗、指導和平臺。這種由資本直接主導的大賽,也許會更接地氣兒,更實際些。

現在的校園里,90后已是主體,瞄準了他們,就是押寶未來。我們一些朋友經常會聊,為什么硅谷的創新精神在中國無法落地生根,原因無數,肯定和文化、地域、環境有關,更和我們這代人對利益的訴求有關,但還是那句話,90后完全不同了,他們的創新精神應該被激發,也應得到更多支持,IDG有資金、有經驗、有幾百家被投企業,這些資源,如果在90后身上發揮作用,激發出屬于中國的硅谷精神,我們相信,這是大大的好事一件。

可能有人說,你這個標題有點扯,誰?誰能接過接力棒?筆者想說的,一定不是某某人,或誰誰誰,而是一個群體。和馬云、雷軍(當然不止他們倆)生在一個時代的企業家,都會黯然失色,但我們要相信,超越他們的人,一定在未來的年輕人中,因為他們是正在升起的太陽,這點,馬云、雷軍肯定會贊成。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