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威雅仕國際教育集團獲得了來自美國一家風險投資機構高達50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據了解,在華南地區,威雅仕是首家獲得風險投資的管理類培訓機構。但是,在廣州管理培訓市場上,威雅仕的知名度并不高,每年培訓的學員也不過幾百人。
對于今年各路風險投資、私人募股投資紛紛發力并大舉涌入教育培訓產業,有業內人士擔心,由于教育產業的特殊性決定了有錢不一定能辦好教育,因此,如果一些人希望通過“玩資本”來獲利,將會對產業造成傷害。
風投:
青睞教育培訓產業“瘋狂”投錢
“這幾年,曾經主動找上門的風險投資機構已經多得數不清了,其中國外頂級的風險投資商就不下七八家。”廣東啟德教育交流服務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李朱告訴記者,“啟德沒用這種方式圈錢,是由于資金一直都充裕。”
據了解,現在,中國教育培訓市場已成為各路風投爭相涌入的領域,今年來風投空降知名教育培訓品牌的事件屢屢上演,例如安博、環球雅思、新世界日語、學大教育,獲得了少輒800萬美元多輒20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而在外語、課外輔導培訓受到風險資本青睞之后,管理類培訓正在成為各路風投追捧的又一個新的熱點領域。
威雅仕國際教育集團項目總經理李延廷告訴記者,11月份他去北京參加了一個教育培訓行業的論壇,在這次論壇上就有超過20家海外、本土的風險投資機構前來物色進行投資的對象。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在參加了這次論壇之后,威雅仕就被五六家海外的風險投資機構“盯”上了,要求以參股的形式進行投資。一個月內,李延廷就從中敲定其中一家美國的風險投資機構進行合作,獲得了一筆總額為50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其中第一期500萬美元的資金馬上就要到賬。”
而廣東眾行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永中告訴記者,近年來,IDG、紅杉、聯想等好幾家知名的海外、本土風險投資商一直在密切關注著該公司的運營情況并有意進行投資。據了解,目前,眾行是廣州管理培訓市場上規模最大的培訓公司之一。他認為,2008年,在華南地區,肯定會有更多的管理類培訓機構獲得風險投資。
業界:
普遍謹慎 認為有錢未必見效
“風險投資蜂擁涌向教育培訓行業,這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廣州亞加達外語專修學院院長覃毅健認為,現在風險資本正在加速向教育培訓產業進行滲透,另一方面,很多教育培訓機構也希望借助風險投資來實現規模擴張。但是,教育是始終一種特殊的產品,不像一些產品、服務那樣可以高度標準化、能夠進行大規模復制。要辦好教育,最重要的是把師資水平、質量搞上去,而這些光靠手里的大把熱錢是遠遠不夠的。
“有了錢也未必能辦好教育。”覃毅健告訴記者,對于風險資本的進入,他一直持比較謹慎的態度。據介紹,這兩年,已經有來自香港、瑞士的風險投資機構主動登門,希望參股投資這家以MiniMBA、北美PMP項目經理認證和英語培訓等在華南地區頗具知名度的教育機構。像麥當勞開連鎖快餐一樣到底能不能辦好教育?覃毅健對此仍存在很大的疑慮,最終還是拒絕了來自風險資本的誘惑。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一下子拿到這么多錢,當然會有很大的壓力。”李朱認為,對于教育培訓機構而言,“得到了一大筆風險投資,并非就意味著就大功告成了,而只是剛剛開始。”得到了風險投資之后,教育培訓機構面臨的最大壓力就是規模擴張的壓力。他把風險投資商比喻成飛機,大筆的風險資金就像被套在脖子上的繩索,“如果你跑得不夠快,很快就會被拖死”。
李朱表示,一家教育培訓機構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向消費者提供教育服務的質量而不是學校的規模,“如果在資本的意志下拼命追求規模擴張,一旦人才、管理和服務質量跟不上,那么就會出大問題”。李朱認為,教育不是靠錢就能夠堆砌起來的,還是要靠人才、服務質量和服務理念來取勝。在風投熱錢的誘惑面前,教育培訓機構一定要有清醒的頭腦。
劉永中認為,教育培訓機構一定要有比較成熟、能夠進行大規模復制的商業模式并建立了穩定、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才能夠考慮吸引風險投資來加速自身的規模擴張。如果不具備這一前提,拿到大筆風險投資未必是件好事,反而很可能會欲速不達。
李延廷也表示,對于風險資本他一直持謹慎的態度,前提是要求對方接受“不追求快速擴張,堅持穩健發展”的發展思路。據他介紹,在得到風險投資之后,威雅仕將把主要的資金投入用于“培養師資、加強師資團隊建設”,在建立一支強大的師資隊伍的基礎上再進行穩健擴張,而不是把規模擴張放在第一位。
風險:
不排除有“玩資本”的獲利
“單純從動機而言,確實不排除有一小部分教育培訓機構的辦學者,希望通過接受風險投資來賺快錢。他們根本不是在辦教育,而是在玩資本。”李延廷告訴記者,目前,教育培訓市場上有一些教育培訓機構存在著“拿到錢以后先把學校規模做大,經過‘包裝’一番再倒賣出去的做法,至于學校的辦學質量、贏利水平可就顧不得那么多了”。他認為,像這種希望借風險投資來賺快錢、而不是真心實意地去辦教育的動機不純者,將給目前正在迅速發展的教育培訓市場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風險。
廣東省社科院副研究員葉嘉國更是認為,由于目前有一些風險投資公司運作項目時不夠規范,甚至存在暗箱操作的情況,因此,也有少數風險投資公司的操盤手和那些并不是真心辦教育的辦學者勾結在一起,打著融資辦教育的幌子從中獲利。
葉嘉國表示,風險資本的涌入,在幫助一些民辦教育培訓機構解決一直在困擾著民辦教育培訓機構發展的“融資難”問題的同時,也對這些以風險投資為資金來源的教育培訓機構的安全辦學構成了一定的挑戰。如果辦學者動機不純,不僅會直接傷害到很多教育消費者的利益,也不利于教育培訓市場的規范、健康發展,一方面,會讓公眾對社會上的教育培訓機構信任度出現下降,另一方面,也會影響風險資本對教育培訓產業進行投資的信心。
防范:
確保資金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對于怎樣防止辦學動機不純者借“辦教育”來“玩資本”的這道難題,廣東教育學院民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張鐵明建議,隨著風險資本進入教育領域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強監管,首先必須確保資金的安全性。
其次,對于風險資本投資教育,政府應對其資金的合法性、機構和法人的合法性和境外風投資金在運作過程中的具體流向進行有效的監控。
再次,應規范風險資本和教育機構的相關行為,以提高教育培訓機構的安全辦學水平,從而保障消費者的利益和維護教育培訓市場的健康、規范發展,讓那些辦學動機不純者沒有空子可鉆。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