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基金已成為外資PE最熱心的話題。目前,不少國外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已在籌劃募集人民幣資金,并悄然付諸實施。
洋PE醞釀變身
“在國內募集人民幣資金是外資創投機構發展的新趨勢。”一位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研究員告訴記者,目前準備發行人民幣基金的外資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不在少數,來自美國的凱雷集團、得克薩斯太平洋集團等世界知名PE機構,以及來自臺灣的智基創投和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創投機構,都表達了募集人民幣資金的意愿。
記者了解到,已有創投機構在醞釀嘗試募集人民幣資金。目前已透露出信息的創投機構至少有智基創投、紅杉資本中國等幾家創投基金。中關村(000931行情,股吧)管委會也以“有限合伙人”身份和幾家創投機構進行合作。與政府基金合作被看作是人民幣基金合作初期的重要嘗試方式。
人民幣基金是相對于美元基金而言的。外資PE是目前國內創投市場的主力投資機構,他們在國內的投資通過離岸公司的形式來操作———即外資創投在開曼群島、維京、百慕大等離岸中心設立殼公司,同時要求被投資的國內企業在離岸中心設立殼公司,創投機構將資金投入到國內企業設立的殼公司。然后國內企業所有人將企業資產注入離岸殼公司,最后將離岸殼公司在海外上市。
這就是所謂的“小紅籌”模式。很長一段時間,這種模式是外資PE投資國內企業實現海外上市的主要途徑。“但現在成立人民幣基金將是一個新的趨勢。實際上不少機構已在悄然啟動進行操作,只是在監管措施不明朗的情況下尚不愿披露詳情。”上述研究人員表示。
國內上市倒逼
人民幣基金實際上已成為外資PE最熱的話題。聯想投資董事總經理王能光認為,從長久看,人民幣基金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清科集團創始人倪正東表示,人民幣PE和VC將會越來越活躍。
觀察人士認為,外資PE醞釀轉身反映了市場和監管的變化。具體來看,外資PE改頭換面有以下原因:首先是監管環境的變化。外資PE采用的“小紅籌”模式誕生之初就伴隨著“涉嫌財富流失、資本外逃、躲避稅收”等諸多質疑。自2005年起,商務部和外匯管理局等主管部門先后出臺文件,對“紅籌”上市加強監管,2006年9月,商務部、國資委等6部委發布的《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規定》實施,紅籌之路遭遇強勢監管。
與此同時,監管部門也出臺了引導創投轉向國內的文件,2006年3月生效的《創業投資企業管理暫行辦法》,今年實施的新《合伙企業法》為外資創投在國內運作提供了更合理的政策支持。
更重要的是,A股市場已變成全球最具有吸引力的市場,更多企業愿意選擇首先在A股上市。據統計,《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規定》調控逐漸產生效果,2007年海外上市案已有回落,而國內市場活躍則刺激企業從A股退出,今年第三季度,中小板退出已成首選。
即將推出的創業板市場更受創投企業的重視,這一市場的推出,意味著他們投資扶持的大量科技型企業將有上市之地。而此前,這些民營科技型企業由于難以符合主板上市標準,被迫通過“紅籌”遠走他鄉。
監管政策有待突破
正是國內市場和監管措施的引導讓外資PE醞釀變身。但一如分析師所言,目前外資創投募集人民幣基金尚缺乏明確的政策規定,即使在嘗試的機構也不事聲張。清科集團研究員王明良分析,外資創投以前采取兩頭在外的模式,現在改道發行人民幣基金存在一些問題,包括管理政策、稅收制度、退出渠道等方面都存在不同。
監管政策的不明確導致“錢如何打進來”、“如何在國內合作”等具體的操作問題都有待嘗試。王明良分析,外資創投若發行人民幣基金,以自有資金換匯進入、或者直接在國內募集發起人民幣基金都是可選模式;而退出上則會更多選擇國內市場,這樣可以規避換匯損失以及工商登記等問題。
記者獲悉,外資創投在嘗試階段策略性地采取了和政府引導基金合作的方式。目前各地政府為了引導當地產業發展建立了眾多政府引導基金,通過合作,外資PE降低了需要承擔的政策風險。但雙方在合作中的分工如何劃分仍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目前該問題有望盡快得到解決,中國創業投資協會主席熊曉鴿說,政府正在考慮出臺管理政策,其中包括關于外資創投發起設立人民幣基金的有關措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