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畢馬威日前發表報告指出,私募股權投資者在未來五年將會日益加大對中國大陸的投資力度,其次是印度。消費品市場則會取代金融服務、電信和媒體業,成為主要的目標市場。報告還指出,不論是為創業者和公司管理層就最佳操作模式、透明度和公司治理提供指導,還是提升投資對象在區內和全球競爭力,私募股權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看好中國大陸
這份以《私募股權對亞太區經濟增長的影響》為題的報告,是根據在07年3月期間對區內119個私募股權基金所進行的調查編制而成。調查目的是探討各方對投資模式、撤出策略、未來計劃和公眾非議等種種行業問題的意見。
報告指出,總體而言,亞洲作為私募股權基金投資地點的吸引力有所增加。06年區內管理的私募基金總值達1580億美元,較05年上升30%。受訪者一面倒地認為區內的經濟增長是私募基金投資額上升的主因(94%),遠遠拋離價格吸引(26%)和交投活躍(23%)等其他最接近的因素。
根據調查,盡管只有6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基金目前包含中國大陸資產,但有74%的受訪者表明他們在未來五年將主要在中國大陸投資。印度則獲63%的受訪者青睞而成為另一投資重地,中國臺灣位居第三(38%)。
就行業而言,25%的受訪者表示在未來五年將會投資消費品市場,顯示這個行業很可能會成為私募股權基金普遍投資的業務界別。預計將會在未來五年主導著私募股權投資的其他行業還包括環保技術、醫療保健、電信,媒體和科技。畢馬威亞太區私募投資主管David Nott表示:“中產人士的財富和個人收入與日俱增,激發對中國大陸和印度等市場的個人消費意欲。市場參與者均留意到,在可持續發展和全球氣候暖化問題受關注的程度逐步提升之下,環保技術行業的投資前景是一片光明的。”
有助提升亞太區競爭力
受訪者認為他們協助提升了亞太區業務的環球競爭力,為本土引入外來投資,并為小型企業的發展提供支援。
不管是采用什么投資模式,絕大部分(90%)的受訪者均形容自己是親力親為的投資者:積極參與董事會制定策略的工作,并就管理和營運問題提供指導及意見。受訪者認為他們所帶來的主要裨益包括為業務發展投資提供資金、對董事會提供一般的管理指導、改善公司治理,以及協助招攬資深經理和優化企業融資結構。
在撤出策略方面,調查顯示,上市是私募股權基金目前的首選撤出途徑,但參與調查的人士預期以購并撤出在兩年內將超越上市,成為首選的撤出途徑。受訪者還預期,隨著越來越多基金售予其他私募股權基金,二級市場收購的重要性在未來五年間將逐漸提高。
私募股權在全球發展蓬勃的同時,也受到越來越多政界、媒體和公眾人士的監察。人們對私募股權機構為進行收購而令投資對象債臺高筑的觀點日漸增強。然而,據這份報告所訪問的私募股權參與者表示,亞洲的私募股權機構正審慎地采用杠桿方法,在股本與債務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舉例而言,相對于全球其他國家,今年夏天爆發的美國次級按揭危機對亞洲的影響將會較小,原因是區內的交易已大大提高了杠桿比率。
此外,私募股權機構被指責在接管大型企業并將其轉為私營的做法減低了企業的透明度。市場參與者就此解釋,私募股權基金的利益相關者和監管機關均會獲私募股權投資組合公司(這些公司必須向公司注冊處辦理注冊手續和提交周年報表,并向稅務局繳納稅款)提供所需資料,因此這些基金是具有透明度的。
David Nott繼續說:“為了平息公眾的非議,私募股權機構可考慮加強與媒體和公眾人士的溝通。另一方面,它們也可考慮制定實務守則和操守準則,以及加強自我監管力度,以避免受到更嚴厲的監管。”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