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愛康網宣布獲得了又一輪2500萬美元的融資,這筆發展資金來自美林、ePlanet、華登、美國中經合、上海創投、清科創投等風險投資機構。在此之前的11月15日,國康網剛剛宣布獲得啟明創投首輪近千萬美元投資。
與此類似,近年來,一些風險資本紛紛斥巨資介入健康管理產業,如鼎暉投資基金注資慈銘體檢、美國中經合集團投資美兆集團等。越來越多健康體檢中心的成立,讓健康管理師、心理咨詢師等職業成了黑馬,很多健康服務類企業和保健產品企業都日益得到投資者和消費者的重視。
根據相關市場調查研究計算,估測我國健康管理產業市場規模已超過100億元,年增長速度在20-30%之間,3-5年內可達200億元左右,與此相關的健康保險市場3-5年內有望達到1000億元,健身娛樂產業3-5年內可達800億元。
衛生部部長陳竺在近期的一次會議上講到:“中國對健康的投入不應該視為社會的消費性支出,而要作為國家最重要的戰略性投資。健康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蘊涵無限前景,中國政府應該積極引導健康產業的持續發展,使之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8%左右,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大支柱。”
健康產業投資 之非醫療篇
除醫療性服務之外,健康產業還包括健康管理服務和保健品等產業群。其中,健康管理就是主動經營健康,是對個人和人群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的監測、分析、評估,提供健康咨詢和指導以及對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干預的全過程。健康管理的宗旨是調動個體、群體及整個社會的積極性,利用有限的資源來達到最大的健康效益。
作為一門學科及新興的服務行業,健康管理是最近二三十年在美國等發達國家逐步興起的,在中國雖不足十年,其發展卻猶如雨后春筍般異常迅猛。特別是2003年“非典”以后,國人對健康的關心程度達到了空前。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去年底,北京市開展健康體檢的醫療機構有547家,其中實行醫檢分離運營模式的專業健康體檢中心達到48家。上海實行醫檢分離運營模式的專業健康體檢中心有56家,廣州66家。而1999年以前還沒有一家。按國際健康管理規則測算,健康體檢投資一元錢,可為個人及社會節省九元錢,以此推算,百萬人次健康體檢,可為節省醫療費用30億元人民幣。本文主要針對狹義的健康管理,即健康體檢產業的發展前景及存在的問題做一綜述。
健康管理將成疾病防控主流
如同其它行業的興起一樣,健康管理的興起也源于市場需求,特別是人類壽命的延長和慢性疾病的增加,以及由此造成的醫療費用大幅上升等因素,使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維護健康和預防疾病的重要性,這為健康管理行業提供了深厚的發展潛力。
美國一年至少為醫療花費1.9萬億美元,但這些錢絕大部分用在了“診斷和治療”上。我國的情況和美國基本相同。專家表示,人群中1%的最不健康人口占用了30%的醫療費用,他們加上19%的患慢性病人口共用了70%的醫療資源,而70%的健康人口只用了10%的醫療費用。因此從健康經濟學的角度來講,人們迫切需要“健康的維護和管理系統”,而非主要為病人服務的昂貴的“診斷和治療系統”。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報告表示,人類三分之一的疾病可以通過預防保健來避免,三分之一的疾病可以通過早期發現得到有效控制,三分之一的疾病通過信息的有效溝通能夠提高治療效果。由于實施了健康管理計劃,包括美國在內的主要西方國家對于疾病的控制均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成效。至今已有7700萬美國人在大約700個健康管理組織中享受醫療服務,超過9000萬美國人成為PPO (Preferred Provider Organizations, 優先選擇提供者組織) 計劃的享用者。這意味著每10個美國人中就有7個人享有健康管理服務。在中國可以預見的將來,個人健康管理、企業健康管理也將迅速成為維護健康、預防與控制疾病的主流。
服務與營銷創新是持續發展的關鍵
目前的健康體檢市場主要四分天下,為醫院、療養院、門診部和健康體檢中心所占領,眾多類似的健康服務項目魚目混雜、參差不齊,混淆市場、欺騙用戶的健康服務也不乏其數,行業在進行規范和自我監督的同時,也必然經歷一個從初期繁榮到優勝劣汰的過程。
針對當前情況,我國健康服務產業還遠未進入全國化市場格局競爭階段,但區域市場內多所有制結構、多細分市場的競爭格局將明顯加劇。在這一競爭過程中,服務創新與營銷創新將是健康服務機構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具體而言,目前國內健康服務產業發展模式呈現多樣化趨勢,其多數發展模式是在延承國際健康服務先進理念的同時兼顧具體國情,其經驗教訓都具有借鑒價值。如何突破價格競爭瓶頸,積累充足且合格的專業人才,梳理優化業務流程,加強信息化建設,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健康服務發展模式與發展戰略,已經成為決定中國健康服務機構未來命運的主要因素。
資料顯示,健康體檢市場的凈資產收益率達50%左右。目前的健康體檢人群中,80%為單位體檢,10%為招工體檢,個人自愿體檢的比例為10%,而作為散客的老年人、情侶、高級白領等正逐漸成為自愿體檢市場的幾大主力軍。健康體檢的自身特點決定了只靠吸引高端人群難以保持發展潛力,健康管理經營機構應該把市場目標涵蓋中低端市場,通過簡單有效的直銷方式,體現專業、快速和便利的特征,不斷釋放新的增長需求。
跨行業合作及行業監管有待改善
雖然外資對中國健康管理行業的投資熱情很高,但是介于其對中國醫療服務市場造成潛在的巨大沖擊,目前國家審批還比較嚴格。10月26日,衛生部下發了《體檢機構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規定體檢機構必須在衛生行政部門登記并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后,方可開展有關執業活動。外資發展連鎖機構,雖然外資可以占到公司股份的70%,但是在開連鎖機構時每開一家新店都要經衛生部審批。一般的情況下外資拿到這個批準需要批半年到一年,且難度較大。
另一方面,健康體檢產業是中國特定制度環境下新興的醫療服務業態,沒有相對成熟的模式可供比較和參考,所以目前中國還沒有與之相匹配的政策及規范,現行政策按醫院審批和監管模式進行,為醫療服務連鎖機構發展帶來了一些困難。業內人士表示,健康體檢機構與一般醫療機構針對人群不同、服務范圍、標準不同,因此應該及時出臺相關管理辦法,解決健康體檢與健康診療、健康保險的結合問題等,促進醫療與保險的跨行業合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