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虛擬交友到真實分享從簡單應用到基礎設施———
1億。1月1日,一家名為51.com的社交網站(即SNS網站———社會關系網絡網站,SocialNetworkingServices)的注冊用戶數突破了1億。這家在北京、上海的白領中并不怎么出名的網站,用戶主要是二三線城鎮中收入在1000元左右的普通年輕人。
其創始人龐升東說,“SNS將成為互聯網的第4個基礎設施。”前三個分別是電子郵件、即時通訊和搜索技術。
針對不同人群的社交網站在中國迅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已經有上百家。“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機會,但同時也存在著泡沫。”IT咨詢機構艾瑞網專家黃亮新說,也正因這么多參與廠商的共同努力,伴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多,未來社交網站將不僅成為個人關系管理的平臺,也可以成為內容分享的平臺,甚至是其他網絡應用的平臺。
群雄爭霸
定位為垂直SNS網站的51.com,用戶量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增加,幾乎每兩個中國網民中就有一個人是其用戶。“活躍用戶沒那么多(1億),大概2700萬。”龐升東笑言:“現在,除了QQ以外,沒有誰的用戶可以跟我比。”
另一家社交網站———億友網,則主要面對城市中年輕的,有交友需求的人群,在這個網絡平臺上,他們可以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或者情感融洽的異性。
與其不同,天際網和若鄰網則把服務對準了更強調“熟人關系”的高端商務人士,為他們維護職場人際關系提供便利。這里的用戶規模雖然不大,但是由于用戶群有著較高的社會地位,意味著更多附加價值。
在堅持了三年后,天際網如今的用戶注冊突破了120萬,去年底與歐洲最大的商務社交網站Viadeo宣布戰略整合,天際網CEO林峯表示:“合作之后, 2008年天際的用戶預計將達到300-500萬,而這將是一個最理想的狀態。”在他看來,這個市場“質量勝于數量”。
在大眾與高端之間,還有一類SNS網站正在擴張,它們針對的是白領人群以及即將成為白領人群的大學生們。校內網的大股東千橡集團CEO陳一舟介紹,校內網目前的注冊用 戶已經達到了1800萬之多,已經占據了學生SNS市場75%的市場份額。而Myspace在進入中國市場后,也把觸角伸向了這一領域。校園社會關系正在 成為SNS網站重要的“戰場”。
虛擬還是真實
在中國,網民更習慣于虛擬化的人際關系,據美國《新聞周刊》調查,中國網民更樂于接受的是即時通訊(IM)和虛擬社區(BBS)。艾瑞網專家黃亮新認為:“人際關系有兩種需求,陌生交友的需求和熟人關系網絡的管理需求。從目前來看,兩種交友都有自己的市場,并且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不會消失。”
“Facebook最大的創新在于為真實的人際關系提供便利服務,而不是陌生人之間的互動,但是國內的復制者們卻把努力的方向放在了后者之上。”知名IT評論家洪波在自己的博客上表達了自己上述看法。
如今,中國的SNS網站在試圖迎合中國網絡環境,把網站加上很多應用,引導用戶和陌生的關系進行聯系,并爭取讓這種虛擬關系走向真實。在商務SNS網站天際網上,新用戶注冊需要由老用戶介紹,注冊的程序也相對“煩瑣”———只有當用戶把自己的簡歷、照片、特長等資料全部上傳之后,才算100%注冊完成。
51.com為了讓網絡交友變得更為真實,特地加了個“視頻認證”環節,經過認證的用戶的照片有一張是由網站員工通過視頻反復對照之后,加蓋“認證章” 的。同樣,億友網CEO馬云介紹,用戶上傳照片的時候,網站采用“事后審核”的辦法,首先通過一套技術判斷這張照片是健康內容,然后在24小時到48小時之內做審核。馬云說:“以實際個人形象出現在網絡上,會是一個未來的趨勢,但中國人的文化和國情目前還不太適合,也許還需要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才能實現。”
從交友到分享
過去,人們把這些網站稱為“交友”網站。但就連面向低端人群的51.com,也對這個稱呼越來越不滿意。“我們剛開始做的時候,用戶主要的目的是交友。”龐升東說,但誰也不可能每天都去結交新的朋友,因此后來分享就成了主要功能。“現在是一半一半”。
龐升東告訴記者,51.com的發展軌跡是個人空間、交友、社交三個不同階段,或者從用戶的體會角度看,就是從個人數據庫,到“我的家”,再到“我的朋友我的家”。顯然,不僅僅是高端商務社交網站,越來越多的社交網站開始強調“分享”精神。
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很多用戶在注冊之后,過不了多久就成為沉默的“大多數”,越是高端的用戶在這方面表現得越明顯。“我們用了三到四年時間,一直在培養真正的SNS文化,這很艱難。”林峯說。
一位網友發帖說,老外好像比較喜歡分享價值。而我們更多人喜歡分享小道消息或者八卦信息垃圾郵件。Facebook人際的成功是人家生活方式的模擬,我們缺少創造分享價值的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所以,Facebook在中國成功不了。
這也正如若鄰網總裁陳浩源所言:“中國網民對于網絡社交的概念理解還不全面,拿BBS來說,發帖子的人遠遠少于頂帖子的人,為什么?大家對于如何表達自己有很高的熱情,但是對于分享的認識并不夠。”實際上,這樣的文化差異也確實在一定時期影響著SNS網站在中國發展的腳步。
廣告與個人增值服務
利用人與人之間的社交關系去影響周圍朋友的消費思想和消費行為,Facebook再一次改變了廣告的游戲規則。2006年全球交友網站網絡廣告市場收入達4.5億美元,其中美國最高,占3.5億美元,預計到2010年,全球網絡交友網站廣告收入將達到29億美元。
顯然,廣告將成為主要的盈利模式。同樣是廣告,對于商務SNS網站說,情況要更“復雜”一些。“我們擁有高質量的用戶資源,可以為廣告商提供精準廣告服務。另外,我們也在實驗一些新的產品,比如針對商務人才的獵頭服務,而這些將是收費的。”天際網CEO林峯說。而若鄰網方面也表示,雖然盈利模式還在試驗階段,但精準廣告同樣是他們的努力方向。
與商務派風格不同,奉行簡單實用邏輯的龐升東則將目光放在了更為本土化、大眾化的方向。“我們的盈利模式就是個人增值服務加上廣告,現在月收入已經超過100萬美元,明年至少翻番,”龐升東說,“盈利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實際上,在廣告之外,51.com類似于QQ的盈利模式已經顯現出來,并已經為其賺得滿盆滿缽,那便是虛擬物品的買賣。而在黃亮新看來,“同城推薦”功能也是一個亮點,很有可能實現百度競價搜索的模式。
同樣,電子商務也被看廣泛好,SNS真實的關系網絡將是很好的商務平臺。
對國內多數SNS網站來說,盈利還沒有提到議事日程。馬云總結說:“目前國內成熟的盈利模式還比較單一,互聯網滲透率和支付平臺的完善會幫助SNS網站找到更多的盈利模式。”
下一個大明星
“SNS應該成為互聯網的下一個基礎設施。”盡管SNS網站在中國的發展還尚不成熟,但對于它的前景,龐升東還是給出了這樣的判斷。要成為互聯網基礎設施,需要具備三個條件:第一是基本服務,第二是最終會免費,第三是有巨大的市場空間。
另一個讓他如此堅信的理由則是:“互聯網的基本屬性一是數據儲存,二是信息發布,另外就是交流,而SNS網站恰恰是這些基本屬性的延伸。”
類似的觀點已經成為了一種共識。“SNS不是一個簡單的web2.0應用,我們對于SNS的認識,應該提升到搜索層面。”林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道。他甚至認為,2008年正是SNS網站質變的一年。
“我們充分相信SNS會成為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但在這個平臺上,目前還缺乏真正有價值的應用,類似搜索剛剛出現的時候,也沒有成熟的盈利模式,還需要不斷探索,尤其不能照搬國外的模式,畢竟我們面對文化的巨大差異。”億友網CEO馬云對此表示。
SNS網站的質變也許并非一紙空談,艾瑞網專家黃亮新認為:“由于這種類型的網站把服務放在了管理人與人的關系上,同時也為用戶提供了個人空間,因此,它不僅可以是個人關系管理的平臺,也可以是內容分享的平臺,甚至是其他網絡應用的平臺。最有可能成為下一個互聯網的基礎應用。”
隨著SNS被再次引起重視,更多的傳統巨頭也將目光轉向這里。Google的OpenSocial(社交網站開放式平臺)計劃正在積極開展,目前天際網已經率先加入了這個陣營。而國內掌握最大交流平臺的騰訊也尋找時機,一些業內人士甚至認為,IM與SNS相融合模式有可能成為未來“中國式SNS”的發展方向。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