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相信我們在開啟一個大時代,你一定是一個白癡!”管理學家湯姆•彼得斯在《追求卓越》一書中的斷喝,也許更適合于中國改革開放這30年的歷程。
這是“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艱難轉型,壓抑太久的商業力量爆發出驚人的威力。短短30年,我們看到了中國經濟是如何從萎靡不振變成精神抖擻的,看到中國企業是如何從窮酸自卑變成強大自信的,看到中國企業家是如何從懵懂茫然變成鎮定自若的。
雖然改革開放提供了一個發展的良好契機,但由于中國缺乏深厚、綿長的商業傳統和氛圍,對于沒有任何經驗可循的中國企業家而言,更多的時候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此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里那些成功的商業英雄,無疑成為我們迷茫時期的救命草和指路燈。
松下幸之助、李•艾柯卡、安迪•格魯夫、杰克•韋爾奇、比爾•蓋茨、沃倫•巴菲特……這是一些光灼中國商界的耀眼星辰。曾經迷茫無助、手忙腳亂的中國企業家們,紛紛“師夷之長技、補已之短處”。此中,有奇效、也有誤區,但慶幸的是,我們一路走過來了,腳步從猶豫躑躅變得四平八穩、眼光從仰望變成平視。
英國19世紀著名史學家卡萊爾說:“每一個人,難道不因崇敬實際上高于他的人而感到自身更高一些嗎?在人的心中,這是最高尚和神圣的感情。”什么時候,中國本土的企業家們也能“高人一等”,成為下一個世界級的商業偶像?
皮爾•卡丹 撒下萬紫千紅
1922年7月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上世紀50年代創立著名的皮爾•卡丹品牌,1978年第一次來到中國。
1978年某天,北京大街上,一位身穿毛料大衣、雙手插兜的老外,從一片單調的灰藍和軍綠中氣宇軒昂地走過。在他左前方,一個身穿對襟棉襖、頭戴“趙本山帽”、手拎皺巴巴仿皮袋的老農民忍不住偷偷回頭張望。這位外國中年男士的時尚、自信,與周圍中國人的寒酸、木訥形成了鮮明對比。
他叫皮爾•卡丹。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皮爾•卡丹已經建立起橫跨時裝、餐飲、藝術、房地產、金融等多個領域的商業帝國。但皮爾•卡丹最大的貢獻,就是讓高貴的時裝走下T型臺,直接服務于平民百姓。
皮爾•卡丹設計的服裝喜歡用飽滿、濃烈的色彩。自從第一次來到中國以后,他就懷著圣教徒一般的情懷,企圖把萬紫千紅的色彩撒向這片廣袤但卻單調沉悶的國度上。這位商業巨頭和時裝大師給中國社會所帶來的沖擊和影響,恐怕是任何一位國外企業家所無法比肩的。30年里,他頻繁地光顧中國,舉辦了一次又一次引起巨大轟動的時尚秀,把精彩繽紛的世界一下子推到了滿臉驚愕的中國人面前。
在皮爾•卡丹雙腳踏上中國國土的那一年,吳仁寶、禹作敏等人開始創業,榮毅仁正在籌辦中信公司,李嘉誠被請到了天安門國慶觀禮臺上。而當年最重要的一件大事,莫過于年底在北京召開的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這標志著中國從階級斗爭的歧路上又回歸到經濟建設的康莊大道上。
松下幸之助 布道經營理念
1894年出生于日本和歌山縣,1918年創建松下電器,1979年6月第一次訪問中國,1989年去世。
雙畫面電視機、高速傳真機、錄像機、立體聲唱機、微波爐……1978年10月,訪日的鄧小平專程參觀了松下電器的產品展覽室,閱歷豐富的這位領導人仍被琳瑯滿目的現代化產品深深吸引并震撼了。
在上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全世界都在關注一件大事,那就是日本經濟的迅速崛起。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在國際市場上,出自日本的電子產品風靡一時、舉世無敵。日本企業的強勢進逼,讓曾經不可一世的很多美國企業絕望得幾乎跳海。
這對當時剛剛恢復元氣的中國,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刺激和觸動。于是,有“經營之神”美譽的松下幸之助,1979年6月被鄧小平親自請到了中國。中國領導人謙虛和誠懇,引發了以松下為首的一輪日本公司投資中國的熱潮。從此,日本商品如潮水般涌向中國。
松下幸之助所提倡的“做企業就是在做人”的思想和團結一致、奮斗向上等精神,對中國企業界無異于醍醐灌頂;質量、人才、經營,則讓中國企業家們第一次看清了一個成型的現代化企業所必備的要素;更為重要的是,松下幸之助等日本企業家的作為,讓中國企業家們深刻體會到,原來經濟對一個國家的振興,比政治和軍事手段更為有效和直接,這激發了很多中國企業家們“產業報國”的崇高理想。
在松下幸之助第一次來中國的那一年,首鋼廠長周冠五正在向各級政府力爭更多的企業自主權,香港商人霍英東在廣州開始籌建中國第一家五星級賓館——白天鵝賓館,轉業軍人袁庚正在游說中央領導人設立蛇口經濟特區,而“傻子瓜子大王”年廣久則引發了全社會的雇工大討論。
李•艾柯卡 虧損企業標桿
1924年10月出生于美國,1946年8月進入福特汽車公司,1970年升為公司總裁,1978年被亨利•福特二世解雇后加入克萊斯勒公司。1985年出版《艾柯卡自傳》,不久即被譯成中文。
“不準在車間隨地大小便!”1984年,35歲的張瑞敏被派到青島一家瀕臨倒閉的電器廠當廠長,面對秩序混亂、紀律松散的工廠,他苦無良策,于是草擬了13項規矩貼在工廠墻上。不久后,一本叫《艾柯卡自傳》的書從美國飄洋過海來到中國,張瑞敏如獲至寶——因為艾柯卡當初面對的克萊斯勒公司,和他自己的企業是多么的相似??!
艾柯卡擔任福特汽車公司總裁期間,為公司創下了空前的汽車銷售紀錄。來到瀕臨破產的克萊斯勒公司后,又在短短的6年后,創下了24億美元的盈利紀錄,比克萊斯勒此前60年利潤總和還要多。艾柯卡因此成為美國人心目中的英雄,《時代》周刊如此贊譽他:“他說一句話,全美國都洗耳恭聽。”
1984年被稱為“中國公司元年”,柳傳志、王石、李經緯、潘寧、張瑞敏、史玉柱、段永平、趙新先、李東生等后來聞名全國的企業家們,幾乎全都在這一年開始創業。而第二次從監獄里出來的牟其中,更是在短短時間內開了一大堆公司。他們滿腔熱情、卻一頭霧水,根本不知道如何去管理一個企業?
而像倪潤峰、汪海、張瑞敏這樣的國企領導人,對破敗虧損的工廠更是一籌莫展。有“扭虧之神”、“白衣騎士”等美譽的艾柯卡,對當時深陷虧損泥潭的中國企業家們無疑是一場及時雨。
艾柯卡雖然一直沒來過中國,但他的自傳對中國企業界產生了持續而深遠的影響,成為繼松下幸之助之后的又一個商業偶像。
杰克•韋爾奇 推行“數一數二”戰略
1935年11月生于美國薩蘭姆市,1960年加入通用電氣,1981年4月成為通用電氣公司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1992年第一次來中國,2001年9月退休。
“我看到的中國企業家大都像是在演戲。”1999年9月,從上海參加財富年會回到美國后,杰克•韋爾奇這樣對記者說。當時頂著“全球第一CEO”帽子的韋爾奇,自然難以理解中國企業們對躋身于世界500強那種宗教般的情懷。
1981年,年輕、急躁、有點口氣的韋爾奇,被意外地推到了CEO的寶座。面對困境重重的GE,韋爾奇堅定不移地推行他的“數一數二”戰略,對企業屢屢進行并購重組。在他執掌GE的20年時間里,共完成993次兼并,使公司銷售額從250億美元攀升到1110億美元。
1991年,韋爾奇第一次來到中國時,大家都還陶醉在牟其中創造的“罐頭換飛機”的神話當中,沒有幾個人理會他。但1999年和2004年韋爾奇再次來到中國時,已經是“天下無人不識君”,受到了中國企業家群體最大熱情的歡迎與膜拜。2004年,海爾正在積極推進全球化戰略,聯想收購了IBM公司PC業務,TCL收購了法國的施耐德……他們迫切地需要向韋爾奇討教多元化的“秘方”。
收益最大的恐怕是大型國企領導人,因為他們的企業面臨的問題正是與當初韋爾奇執掌GE時碰到的問題相似。21世紀初,中國的國企經過“抓大放小”、兼并重組后,已經變成一頭頭巨型猛獸,并將在幾年后發出可怕的威力。
安迪•格魯夫 信奉“專注”精神
1936年出生于布達佩斯一個猶太人家庭,1956車逃離蘇聯統治下的匈牙利來到美國,1968年參與創建英特爾公司,1994年首次訪華,1997年卸下CEO職務。
1994年,北京中關村大街,人潮熙熙攘攘川流不息,每個電腦柜臺前都擠滿了前來攢機的人。第一次訪華的安迪•格魯夫見此情景,不禁熱血沸騰,回去之后馬上制訂一個計劃:直接向中關村供貨。
從創立伊始,英特爾公司便無數次走進“死亡之谷”。最危險的一次是在上世紀80年代,因為遭遇日本公司強烈阻擊一度陷入困境,格魯夫只得避其鋒芒,從存儲器向微處理器艱難轉型。在格魯夫的領導下,英特爾擊敗了日本企業、擊敗了無數與英特爾同時起步的半導體產業公司,并在比爾•蓋茨龐大帝國的攻擊下頑強地生存了下來,在今天的計算機領域形成了英特爾和微軟兩家軟硬巨頭壟斷的局面。
在格魯夫所著的《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一書中,最主要的內容就是變革,以及如何在合適的時機搜集信息以促成正確的變革。在瞬息萬變的計算機行業,稍一打盹,就可能陷入萬劫不復的困境。
格魯夫與韋爾奇可以并列為管理上的“雙子星座”——前者信奉“專注”精神,而后者卻堅持推行多元化戰略。但在1994年的中國,企業家們都處在一種亢奮之中:三株和飛龍迅速崛起,史玉柱正在布置他在保健品市場“三大戰役”,張瑞敏喊出了“海爾是海”的口號……唯一例外的是王石,那一年他因為多元化擴張陷入困境,正面臨董事會的“逼宮”。他憤怒地宣稱這些資本家是“門口的野蠻人”,但冷靜之余,他開始收縮戰線、踏上房地產的專注化之途。
王石早一點嘗到苦頭,從而讓他避免了吳炳新、姜偉、史玉柱等人隨之而來的滅頂之災。直到數年后,熱烈追捧韋爾奇的中國企業家們,才開始真正注意到格魯夫的價值。
比爾•蓋茨 新經濟偶像
1955年10月出生于美國西雅圖,19歲時退學創辦微軟公司,1994年成為世界首富,并在這一年第一次來到中國,2000年辭去首席執行官一職全力投入慈善事業。
“我一定要做中國的比爾•蓋茨!”10年之前,搜狐剛剛創業,公司僅有4名員工,張朝陽卻常常在黑板上亂畫,講自己的宏圖大志。員工們沒有吭聲,但卻在心里面埋怨:你真傻得可以,把拖欠我們好幾個月的工資發了就行……
美國新經濟的興起,讓大學尚未畢業的蓋茨親身演繹了一個如何一夜暴富的神話。1999年,蓋茨撰寫了《未來時速》一書,向人們展示了計算機技術是如何以嶄新的方式來解決商業問題的。就在這一年,百度、阿里巴巴、盛大、攜程、當當等互聯網公司都相繼創辦。蓋茨和他的書影響了包括張朝陽、王志東、李彥宏、馬化騰、馬云等整整一代中國的年輕人,他們紛紛以蓋茨為偶像,共同開創了中國的知識經濟時代。
古往今來,一位商人能如此深刻地影響到全世界大多數人的生活,恐怕非蓋茨莫屬。他使個人計算機成了日常生活用品,并因而改變了每一個現代人的工作、生活乃至交往的方式。
自從1994年登上世界首富寶座以后,他就把自己的名字和它牢牢地綁在了一起,連續14年一直在上面穩穩當當地打著瞌睡。而他當年83億美元的個人財富已經驢打滾似地連翻了7倍。
但大多數中國企業家只看到了蓋茨華麗的財富外表,卻沒有學到他無窮的創新能力。微軟真正可怕之處,在于它基于數據的管理力和對創新的認識度。對缺乏創新傳統的中國企業界,蓋茨還有更多需要深入挖掘學習的地方。
創造財富不易,如何正確對待這些財富則更難。蓋茨顯然掙脫了財富的束縛,至今已為世界各地的慈善事業捐出近290億美元的財富,而在有生之年,他承諾捐出自己95%的財富。
沃倫•巴菲特 堅持投資價值
1930年8月出生于美國奧馬哈市,11歲便投身股海,1962年成立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1995年首次來中國,2008年取代比爾•蓋茨成為新的世界首富。
“你犯過哪些錯誤?”2007年5月9日,段永平花了62萬美元、并且等了一年之后,終于有機會和股神巴菲特并肩坐在一起共進午餐。對段永平的問題,巴菲特坦誠相告:“我犯過不少錯誤,投資犯錯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少犯錯!”
在大學期間,巴菲特師從于著名投資理論學本杰明•格雷厄姆。格雷厄姆反對投機,主張通過分析企業的盈利情況、資產情況及未來前景等因素來評價股票,這讓他受益匪淺。
掌握價值投資理念并不困難,但很少有人能像巴菲特一樣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下去。從1965到2006年的42年間,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公司,凈資產年均增長率達21.4%,累計增長361156%。
巴菲特不僅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投資家,也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慈善家。2006年6月25日,巴菲特宣布將360億美元捐給比爾•蓋茨的慈善基金。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慈善捐贈。
1995年,巴菲特跟著蓋茨第一次來到中國,游覽了秦始皇兵馬俑等地;12年之后的2007年,他再次踏上了這片熱土時,中國股市正陷入全民狂歡的熱浪之中。他自然受到了空前的歡迎,因為中國多達1億的股民們都在夢想著成為他!
在和段永平共進午餐后,78歲的巴菲特身手矯健地爬上了司機開過來的一輛小卡車,這種車在美國是最普通的藍領開的。而他的家坐落在一大堆中產階級的房子中間,那是他在50年之前花了3.1萬美元購買的。段永平回到家后,深有感觸地對自己的太太說:“我要向巴菲特學習的東西太多了。”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