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位接近中芯國際(下稱“中芯”)總裁張汝京的消息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透露,中芯國際戰略引資行動進入最后階段。“上半年也許能正式宣布。”該人士表示,目前雙方正圍繞價格進行談判,并選擇合適的時機宣布。
七月前或正式宣布
本報記者最新獲悉,針對戰略引資行動,中芯努力權衡的目標是,既要讓新的戰略投資者以合理價格入局,又要照顧到原有投資者的利益。同時,引資一事,對于中芯的長期戰略,應發揮緊密、長遠的綜合效應。
截至目前,這也是中芯自前年對外放風、今年以香港上市公司名義發布確認之后,在戰略引資行動上透露的較為清晰的時間表。
引資進入尾聲,至少可以提振投資人與代工客戶的信心。只是,目前已是5月上旬。如果上半年正式宣布,這意味著,留給中芯完成談判的時間,只有一個半月了。
引資對象仍未知
但上述消息人士仍未透露中芯試圖引入的戰略投資者,尤其是后者屬于產業資本還是純粹的金融資本。
本報獲悉,中芯起初曾與多家私募機構做了接觸。其中,Kohlberg Kravis、Roberts&Co.Bain以及General Atlantic三家私募基金曾試圖投資6億美元,獲得20%~25%的股份。但目前這一消息已無下文。
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中芯此次很有可能引入國有資本。此前曾有過接觸的包括華虹和貝能。
Isuppli中國半導體分析師顧文軍此前對本報說,他更希望產業資本入局,尤其是那些在半導體領域享有盛名的巨頭,比如IBM等公司。因為,長遠而言,相對資本,中芯更需要一種穩定的技術提升力量。
而在全球四大代工巨頭中,中芯確實相對缺乏強大策略聯盟的支持。即使是第四名代工企業新加坡特許,也一直與IBM、AMD合作緊密。在先進制程上,一直領先中芯一籌。至于臺積電,背后一直有著飛利浦資本的支持。
中芯完成引資鋪墊
半年多來的動作跡象顯示出,為順利完成引資,中芯已經作出了許多鋪墊。
首先體現在它的快速布局上。隨著今年年初深圳獨資工廠的成功落地,中芯已在大陸完成“菱形布局”,即以武漢12英寸廠為中心,環以北京、天津、上海、深圳、成都五大生產基地的空間布局。
這種布局,不但可以強化中芯未來產能供應,還可結合中芯自身與當地產業發展需求,整合資源,提供定制化代工服務。同時,還為其后進入的競爭者筑起一道資源整合屏障。
此外,去年底,它與IBM簽訂了45納米技術轉讓協議。IBM技術入局意味著,中芯已獲得進入全球頂級半導體代工陣營的技術門票,提供更高附加值產品的代工。這對投資人而言,顯然是一種誘惑。
而更讓投資人注目的,也許是中芯退出DRAM代工,強化邏輯產品生產。因為,前者雖然創造不少現金流,提升了營收規模,但因單價走低,已是中芯持續虧損的重要原因。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