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論風險投資》匯集了成思危先生有關風險投資的文章、演講及訪談等共計65篇。全書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成思危先生在歷屆"中國風險投資論壇"上所做的主旨報告,共計10篇;第二部分是成思危先生對于中國風險投資的研究與思考,從他多年來所寫的有關風險投資的文章中選編了33篇,其中有些是應有關雜志之邀撰寫的文章,有些是為一些雜志、書刊說撰寫的序言,有些是根據在有關會議上講話的錄音整理而成的文章;第三部分是媒體訪談錄,從上百篇電視和報刊、雜志的訪談和報道中選出了22篇收入本書中。
目錄:
自序
第一部分 在中國風險投資論壇上的主題報告
【1】 中國風險投資十年:回顧與展望
【2】 構建促進風險投資發展的環境
【3】 推進中國風險投資發展的若干重要問題
【4】 努力創造有利于中國風險投資發展的環境
【5】 發展風險投資,奮力振興中華
【6】 堅定信心,埋頭苦干,切實促進我國風險投資事業發展
【7】 發展我國風險投資的幾點戰略思考
【8】雙向選擇 共同創業 ---論風險投資家與創新者的關系
【9】積極探索 穩步推進 ---論中國風險投資的機制創新
【10】對進一步推動我國風險投資事業發展的幾點意見
第二部分 對中國風險投資的研究與思考
【11】抓住時機,積極準備,努力推出中國的二板市場
【12】中國風險投資的現狀與展望
【13】編好《中國風險投資年鑒》,促進自主
【14】積極而審慎地推進產業投資基金的發展
【15】為中國風險投資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16】整合力量加強合作共同推進中國風險投資發展
【17】建設中小企業板,構建"中國的納斯達克"
【18】努力促進我國風險投資事業的發展
【19】盡力支持 積極引導 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
【20】風險投資、創業與競爭力
【21】積極穩妥推進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建設
【22】《中國風險投資年鑒》創刊感言
【23】《中國風險投資》創刊詞
【24】虛擬經濟與風險投資
【25】對開辟二板市場問題的思考
【26】風險投資與有限合伙制
【27】論高技術企業的融資戰略與策略
【28】風險投資及其在中國的發展
【29】"風險投資實務叢書"總序
【30】論中國風險投資的機制創新
【31】關于制定《投資基金法》的幾個問題
【32】風險投資與高科技
【33】風險投資與技術創新
【34】依靠風險投資推進技術創新
【35】努力開拓我國的風險投資事業
【36】開拓風險投資事業促進高新技術發展
【37】發展風險投資事業推動科技創新邁進
【38】建立風險投資基金,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39】《科技風險投資論文集》序
【40】科技成果轉化呼喚風險投資
【41】讓科學技術真正成為第一生產力
【42】化工風險投資項目的初步評估方法
【43】關于利用風險投資推進化工科技成果轉化的建議
附錄 1998年全國政協"一號提案"
第三部分 媒體訪談錄
【44】成思危談"風險投資"
【45】成思??v論當前股市熱點及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問題
【46】擴容,建議從中小企業板塊做起
【47】我為什么要提出"一號提案"
【48】成思危細解中小板對創業板建議分 "小三步走"
【49】積極而慎重地推進創業板市場建設
【50】創業板建設既要積極又要慎重
【51】中小企業板塊"呼之欲出"
【52】成思危再談風險投資"三步走"戰略
【53】成思危詮釋證券市場五大關系
【54】我對中國風險投資業審慎地樂觀著
【55】走近中國風險投資之父
【56】成思危解讀風險投資
【57】成思危談我國風險投資與創業板市場定位
【58】中國式風險投資之路怎么走
【59】風險投資謹防急功近利
【60】成思危談我國風險投資
【61】成思危:冷靜思考風險投資
【62】中國目前還不具備開設第二板市場的條件
【63】風險投資 開辟科技融資新出路
【64】風險投資--一項大有希望的事業
【65】本屆政協第一號提案建議--風險投資業應大上
自序:
江澤民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要"發揮風險投資的作用,形成促進科技創新和創業的資本運作和人才匯集機制","要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創業機制,營造鼓勵人們干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社會氛圍,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這些論斷充分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勇氣,總結實踐的新經驗,借鑒當代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論上不斷擴展新視野,作出新概括"。朱镕基同志在《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建議的說明》中指出,要"加快建立風險投資機制,發展創業板資本市場,支持高新技術產業化"。2006年初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宏偉目標。胡錦濤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就必須從戰略高度充分重視采用風險投資這一在世界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已被實踐證明的有效手段。
我國風險投資的發展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道路。我國改革開放以后,派出了大批學者到美國進修,其中包括我在內的一些人開始注意到美國風險投資的發展及其在推動高技術產業化中的作用,并試圖將其引入國內。在中共中央1985年3月發布的《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中首次提出要發展風險投資,此后國務院陸續發布了一些建立風險投資基金和風險投資公司的政策和規定,有些地方及部門也成立了一些以科技融資為主要業務的小公司。但是由于觀念上及體制上的障礙,科技改革與經濟改革未能保持同步,以及融資渠道不通暢、資本市場欠發育、契約關系不健全、分配制度不合理、知識產權不明確等等原因,致使我國的風險投資事業舉步維艱,發展極為緩慢。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推進,我國風險投資事業興起的條件也在逐漸成熟,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形成了對風險投資的客觀需求。在這種形勢下,民建中央在1998年3月全國政協九屆一次會議上提出的《關于加快發展我國風險投資事業的幾點意見》的提案,被列為大會的"一號提案",受到了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和各界人士的關注,掀起了我國風險投資事業發展的熱潮。盡管還存在著一些觀念、制度、法律等方面的障礙,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和失誤,但此后幾年內我國風險投資事業確實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從2002年開始,在世界經濟發展減緩及國際風險投資退潮的影響下,我國的風險投資事業也進入了一個調整時期。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化,2006年后我國的風險投資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風險投資是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背景下產生的,由于我國是發展中國家,而且正處在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時期中,因此我國風險投資事業的發展必然會經歷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并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推進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才能逐漸成熟。但是為了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我們必須要堅定不移地發展中國的風險投資事業。我于1984年由美國進修工商管理回國后,一直在思考并探索發展我國風險投資事業的問題。 1987年秋我應邀赴美進行風險投資的研究,加深了對美國風險投資情況的了解。此后我曾在全國政協、化工部等處多次鼓吹發展風險投資。在1996-2007年我就任民建中央主席的11年中,堅持利用參政議政的平臺努力推進我國風險投資事業的發展。本書匯集了我多年來在推進我國風險投資事業過程中的一些思考和研究的初步成果,共分為3個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我在歷屆"中國風險投資論壇"上所做的主旨報告。為了向我國風險投資界人士提供一個交換信息、交流經驗、各抒己見、獻計獻策的平臺,從1999年4月開始,民建中央每年4月都要聯合有關單位舉辦一次研討會,從2001年開始定名為"中國風險投資論壇"。從2004年第六屆論壇開始,由民建中央與科技部、廣東省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聯合在深圳舉辦。每屆論壇結束后都要將其中的主要發言匯集成一本論文集,由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出版。經過十年的努力,這一論壇已成為我國層次最高、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論壇之一。
第二部分包括從我多年來所寫的有關風險投資的文章中的選編,共33篇。其中有些是應有關雜志之邀撰寫的文章,有些是為《中國風險投資年鑒》、《中國風險投資論壇論文集》、《中國風險投資》雜志等書刊撰寫的序言,有些是根據我在有關會議上講話的錄音整理并經我審定的文稿,有些文稿系首次在本書中發表。
第三部分包括各種媒體對我的訪談錄。我很喜歡與媒體交流,因為這種互動性的交流往往會激發出我對一些問題的觀點或評論,這是自己一個人在斗室中苦思冥想所難以感悟的,也是在正式發表的文章中難以觸及的。例如中央電視臺《對話》節目中的訪談,實際上是廣大觀眾對我的一次面試。這次由編輯同志從上百篇訪談和報道中選出22篇收入本書中,有助于讀者們進一步了解我在有關風險投資各方面的觀點。
坦率地說,目前在如何發展我國風險投資事業的許多有關問題上,還存在著許多不同的意見。我在本書中所表達的一些觀點,例如發展我國風險投資的"三步走"戰略、風險投資的五個特性、風險投資與虛擬經濟;風險投資應當重點投資于高技術領域的開發和應用及風險企業的創業階段、促進金融資本與知識資本相結合、風險投資家與創新者共同創業;風險企業的法人治理制度和風險防范、有限合伙制與軟承諾;從建立科技板塊起步積極穩妥地建設二板市場;發展我國風險投資事業應當"民辦官助"、政府對風險投資應當采取"支持而不控制,引導而不干涉"的態度;等等,都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歡迎廣大讀者批評指正。我認為,對于風險投資這樣一個新事物,在學術觀點上的分歧和爭論是正常的。但是我也堅信,只要我們本著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精神,對風險投資進行深入持久的研究,在發揚學術民主,求同存異的基礎上,就一定能夠殊途同歸,取得豐碩的成果。
我對風險投資的研究目前仍在繼續,有些問題還在進一步探討之中,因此本書的內容還不夠全面和深入。此外,由于各篇文章是獨立發表的,這次成書時基本上沒有修改,在對風險投資的論述方面難免有重復之處,細心的讀者也許能從各篇文章發表的時間順序上,看出我對風險投資的認識逐漸深化的過程。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