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虧損并不意外,但虧損這么多確實讓人意外。”上海東方CJ外事部部長雷騏鳴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坦言。
2006年11月,七星購物(00245.HK)借殼藍頓國際,成功在香港上市。2007年上半年,七星購物的銷售收入達4.14億港元,其中歸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達4329萬港元。然而僅僅半年后,七星購物的年報顯示,期內虧損達3.8億港元。
曾作為國內電視購物行業翹楚的七星購物再次引發全行業的思考。業內資深人士鄭吉崇向記者預言,2008年電視購物行業依然將經營艱難,但是市場是巨大的,3年后國內電視購物的市值完全可以做到800億元。
問題是電視購物行業未來該往何處走,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業內資深人士表示。
媒體成本上升
產品利潤日趨微薄
根據七星購物發布的年報,導致3.8億港元虧損的主要因素是電視臺廣告費大幅提高。2007年,該公司電視臺廣告成本增加到3.8億港元,不同頻道較去年增長了10%~30%不等。
而雷騏鳴則表示,電視臺廣告費用的上升并非是新出現的問題,也不是個別企業才面對的問題,“上海文廣集團并沒有給東方CJ優于外部的廣告價格,但是我們的業績較去年提高了80%。”事實上,各項成本上升的同時,消費者的消費能力也在提高。
業內普遍認為,自2006年8月,廣電總局和工商總局聯合簽發《關于整頓廣播電視醫療資訊服務和電視購物節目內容的通知》,禁播藥品、醫療器械、豐胸、減肥、增高等五類產品的電視購物廣告之后,同時伴隨媒體有效的監督曝光以及消費資訊的越來越透明化,電視購物產品中的假冒偽劣者已基本被管制。
因此,在媒體時段取得與使用成本大幅增長、免費送貨對物流環節構成巨大負擔的背景下,過去因價格差產生的毛利正一點點地被侵吞,虧損也成為自然的結果。
另外,過去某些企業選擇在地方衛視播出電視購物節目,物流環節卻跟不上,“有些地方看得到節目卻買不到產品;有些地方配送時間超過72小時,消費者很容易產生退貨心理。”這些都對企業信譽提出了挑戰,埋下了隱患。
鄭吉崇分析,就電視購物行業目前并存的兩個:電視直銷和家庭購物而言,雖同是虧損但意義卻不盡相同。一般情況下,家庭購物企業也有18個月的虧損期,然而其更多的是銷售概念,代銷產品、毛利低,虧損的過程可視為培育市場,樹立品牌的過程;而電視直銷更多的是投資概念,買斷產品、毛利高,一旦虧損就必須尋找新的盈利渠道。
家庭購物或成電視直銷新出路
其實,電視直銷企業或多或少都已意識到市場環境和競爭環境的改變。正如鄭吉崇所說:“在中國電視購物行業尚不成熟的階段,轉型是企業必須思考的問題。”
早在2007年2月,七星購物就推出了“互動概念”的電子商務網站——“七星網絡視頻購物在線”,憑借視頻呼叫中心、網站平臺、品牌商家入駐賣場相結合的方式,到當年12月底,其銷售總額達到了3000萬元。
橡果國際2007年的銷售收入達2.62億美元,凈利潤達1860萬美元,比2006年的378萬美元有大幅提高,其中線下分銷業務的收入達7780萬美元,占其總銷售收入25%以上,已成為其利潤的主要來源之一。
雷騏鳴提出,雖然基于網絡資源的低成本,由電視拉動網絡是電視購物發展的必然方向,然而網絡購物更需要講品牌,“賣什么才是關鍵。”無論是在電視上賣還是在網絡上賣,今后電視購物肯定是朝著做服務、做品牌的方向發展。
價差高、無市場可比性、售后服務跟不上的產品雖然運用夸張的宣傳手法,當時刺激了消費者的購買欲,通過低成本的網絡渠道賺得了利潤,卻不具備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增長力。
相反,堅持家庭購物概念、以大眾化商品、品牌產品為主的上海東方CJ、湖南“快樂購”以及浙江“好易購”都逐漸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消費者對傳統電視直銷的負面印象,實現了多次購買。
鄭吉崇預測,2009年家庭購物模式將在電視購物行業占據壓倒性優勢。據消息人士透露,七星購物也已啟動家庭購物項目。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