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許多國際投資人、特別是有限合伙人來說,中國是亞洲高度成長力的代表。今年的北京奧運會則進一步將中國推向全球聚光燈下。而AVCJ的數據研究報告則顯示:隨著中國大陸地區作為投資目的地比印度、日本及其他區域市場漸顯落后,私募股權投資在中國已出現實際的回落。那么對中國奧運年的投資期望和許諾能否被實現呢?這正是即將召開的2008年AVCJ私募股權與創業投資中國論壇所涉及的關鍵問題。
中國私募股權的現狀如果研究亞太投資的學者對中國熱表示疑惑,也是可以理解的。AVCJ研究數據表明2007年中國私募股權投資額為106億美元,與2006年大致持平,而同期的印度投資額為175億美元,日本和澳大利亞分別為147億和146億美元。但正如璞玉投資管理公司(Jade Invest)的主管合伙人孔翔飛(Ludvig Nilsson)所評論的,“中國私募股權市場的總體增長態勢及能量還是好的及巨大的。” 方源資本(FountainVest Partners (Asia) Ltd.)的管理合伙人兼總裁唐葵對此表示贊同:“私募股權將繼續成為中國成長性公司的一個重要資金來源。”
隆力集團(The Longreach Group)的主席兼管理合伙人齊佰邁(Mark Chiba)認為,“持續增長的私募股權的結構性趨勢是明顯的,該趨勢很大程度上反映出高質量私募股權公司在提供單純的資金之外還能帶來其他經濟利益的平穩的增長力。“ 來自Infinity Equity的管理合伙人Amir Gal-Or則認為,”私募股權在中國才剛成型。它需要歷經一個調整期并采用更多具中國特色的做法。“
然而,也有許多警示的聲音。“私募股權的投資并不像六到十二個月前表現的那樣令人振奮,”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的合伙人陶匡淳指出。“中國經濟在所有方面都成為頭版頭條,而印度在私募股權環境的建設方面似乎已超過中國。”
宏觀及法規背景對于中國持續快速增長的宏觀經濟,包括奧運后經濟,均出現了一些質疑的聲音。“在我看來,對于后奧運會經濟效應的廣泛討論,在很大程度上是存在誤上接 >>P3 區的,且結論下的太過匆忙,”
孔翔飛表示。
對于西方的信貸緊縮及其對于外貿的間接損傷,大家都有各自不同的意見。唐葵說:“全球經濟放緩將使私募股權投資者把更多的焦點對準中國的國內需求,” Integral Group的執行長暨執行合伙人戴章揮(Joseph Jang- Huei Tai)則表示:“美國經濟絕對會對中國經濟產生一些影響,特別是對出口。” Gal-Or發現“信貸緊縮對于籌資有負面沖擊,但對于交易及談判則有積極影響。”
孔翔飛則看到過去中國在杠桿交易方面的缺失如今卻成為可以持續進行交易的有利因素。
“由于對杠桿架構使用的缺乏,中國市場相對免受信貸緊縮的影響,因而可預期中國市場將繼續向好——無論從其增長性來衡量還是在業績方面。
法規也是一個關鍵因素。
“目前有許多關于中國政府將于下半年放寬政策的討論,” 戴章揮表示,“如果政策真的會松綁,這將進一步鼓勵外國直接投資——這對中國的增長是非常重要的。” 陶匡淳對此表示贊同:“目前依然存在法規方面的問題;幾乎是每一項交易都在考慮從A股市場退出而非離岸的退出方式,而這一現狀就涉及相關法規政策方面的問題。”
有關法規方面的考慮并不單只關于政府對于一些交易的許可,還涉及政府對于所投目標公司的持續性支持。“已有許多錢投往政府鼓勵的地方和行業,”
戴章揮說到,“私募股權領域里的人是很有闖勁的,但對于政府的持續支持也十分謹慎。政府需要在接下來的幾年中闡明其政策導向。”
陶匡淳看到許多中國公司依然保持繁榮的發展態勢,但信貸緊縮之后則減少了對于尋求IPO及其他戰略退出方式的準備工作。“目前公司不愿意基于對股市調整的定價進行談判,”他警告說,“有一些公司表示將再觀望幾個月。”
齊佰邁總結道:“很明顯,中國及全球的經濟增長速度及全球信貸市場的受挫都會有相應的影響,但我認為這些影響不會超過私募股權業日益增長的結構性機遇——該機遇根植于中國快速的經濟發展。”
戴章揮認為中國持續的市場動力基于三個因素:“本土消費是否能加速,政府能否繼續其法規制度的改進從而為中國財富提供更多元的選擇,以及政策法規及其他宏觀因素是否能持續吸引外國直接投資。”
并購及其他投資類型正如其他地方,人們在下轉 中國同樣對頂級的國際并購公司的市場準入門檻給予關注。
“對于大型并購基金的到來,已有許多宣傳和熱情,” 陶匡淳回憶說,“但對于是否會提供一個適宜并購的投資環境一直沒有定論。”
齊佰邁則為并購基金“辯護”說:“經典的并購是全部私募股權資產類別中真正最新興的私募股權投資種類。但并購活動正在加速且并購機會的規模和質量正處在穩定的擴張過程中。”
孔翔飛同意這個說法并表示,“我們已開始看到私有化的并購市場的健康成長,并期待看到進一步的發展。”盡管他也補充說中國目前在這方面的學科尚處于非常初級的階段。
唐葵表達了一個可量化的觀點。“并購作為私募股權投資的一種形式在中國尚處于早期階段。在接下來的幾年中,通過占有少數股權提供成長資本將依然主導大量的私募股權交易。”
Gal-Or則看到中國并購機會的萎縮,“現有的法規及內部增長的環境下,并購機會對于外國基金來說還是比較少的。”他認為,“本質上占小比例股份的成長資本與中國現今的情形更為適合。
并購的執行能力則有限。“
陶匡淳看到一個穩定的交易數量,但不幸的是這些交易規避了許多大型國際公司。挖貝網訊,“看起來有一些交易量,但我沒看到來自大型國際并購基金的身影。更多的似乎是來自運作較早的、或一些本土基金。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觸及那些可行的交易。”
基金差異化和交易在中國隨著一些評論者指出在中國交易渠道和來源的日益緊張,許多的討論又開始圍繞私募股權基金差異化的問題,以尋求在市場上勝出。“對于已有的私募股權上接 >>P4 投資人來說,把自己與其他同類基金相區別的關鍵在于能為目標公司帶來什么現實的價值。”
戴章揮主張。“每個公司都有其自身的優勢和劣勢。”
“如今,既有本土基金又有國際基金,” Gal-Or補充說道,“他們在行事方式及效果上有很大的不同。向前看,會有一種可行的有效方式出現。”
唐葵則談到了解本土市場的重要性。“一個致力于投資中國的基金應盡量讓中國市場對其有所了解,并擁有一個熟悉本土市場且行動迅速的團隊。中國市場的特點是長期增長中伴隨著頻繁的短期波動。一個專注的團隊最好是定位于在正確的時間里抓住機會。” Gal-Or將獲取市場機會的能力歸功于“這些管理團隊的關系網及對市場的熟悉程度。”
戴章揮認為私募股權投資者需引進他們的國際網絡、管理技能及人才。同時他提出一個關鍵的因素是,“投資人和被投資者是否能緊密的合作并有效的溝通,從而對未來發展形成一致有效的意見。如果能這樣做并在目標公司中建立起一個清晰的溝通與合作機制,這對于公司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陶匡淳則發現海外公司在中國常處于不利地位。“大家已看到國際基金雇傭本土團隊——這是業內通行的做法。但他們依然發現很難與一個擁有本土品牌的基金競爭。”
孔翔飛卻認為,“投資中國的單一國家基金在去年已經進一步改善了他們的競爭地位,并證明其在主要市場領域中的優勢。
當許多在中國的單一國家基金正在朝著擁有包括國外及人民幣資本的綜合平臺發展之時,對人民幣基金的吸納及市場投放將進一步加強這個趨勢。”
在某種程度上,齊佰邁對本土化運營表示贊同。“一個公司必須本土化才能夠贏得當地商業領域及政府的承認和信任。
然而真正的本土公司常常沒有投資專家和技能來幫助中國公司形成世界級的運營標準及長期的戰略定位。能在中國取得最大成功的是那些能帶來必要的世界級的專家技能,并結合了當地的知識和關系以及本土決策能力的公司。“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