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堅持和深化改革開放的政策取向

2008-05-21 09:41:40      s1985

    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經驗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的把工作重點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的戰略決策,啟動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進程,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近30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沒有改革開放,就不可能有近30年來發展的巨大成就,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成功經驗有很多,我認為,有三個方面的經驗非常重要:

    一是堅持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方向。從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市場經濟的認識不斷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也越走越寬闊??梢哉f,市場化改革奠定了我國經濟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快速發展的制度基礎。

    二是把改革和開放有機結合起來,兩者相互促進。開放分為對外開放和對內開放。對外開放是積極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和國際競爭,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發展外向型經濟;對內開放主要是消除行政性壁壘,消除地區市場封鎖,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促進企業優勝劣汰。開放,尤其是對外開放,不僅直接促進了我國的經濟發展,同時也開闊了眼界,傳播了先進的生產經營方式和管理理念,推進了企業的科技進步。參與國際經貿合作帶來的制度接軌壓力,更成為推動我國市場化經濟改革的直接動力。加入世貿組織帶來大規模地廢止行政審批事項和向民間資本開放投資領域,就是典型的例子。多層次對外開放格局逐步形成的過程,也是國內不斷認同市場經濟、深化市場化改革的過程。

    三是走漸進式改革道路,實現了改革、發展、穩定的良性循環。推動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涉及經濟運行規則轉換、產業結構調整、企業和社會公眾觀念更新、政府管理方式轉變等方方面面的工作,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改革是前無古人的事業,沒有先例可循,更不能照抄照搬。走漸進式改革道路,實現改革、發展、穩定的良性循環,對于保證改革沿著正確的方向順利推進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關于堅持和深化改革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黨的十七大報告對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和寶貴經驗進行了系統的回顧和總結,并深刻地指出: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一段時期以來,圍繞我國改革與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突出問題,比如收入差距有所擴大、教育衛生等關系民生的問題較多,以及如何把握今后的改革方向等,社會上和理論界出現了一些爭論。針對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和面臨的突出問題,黨中央及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全面落實這些戰略思想,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關鍵,是解決各種突出矛盾和問題的根本途徑。落實這些戰略思想,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切實清除各種體制弊端,推進制度創新,為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奠定體制基礎。為此,以下一些領域的改革問題需要重點研究:

    一是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能夠更加真實地反映我國的土地、水、礦產資源等稀缺性、供求關系和環境損失代價,并使市場機制對消費、投資和生產發揮更好的引導和調節作用。

    二是如何進一步改革我國的財稅制度、教育制度、科研制度以及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從而形成有利于自主創新和轉變發展方式的體制環境。

    三是如何通過法律法規建設和行政管理機構改革,構筑有利于政府合理行使職能和加強社會性規制,有利于促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質量安全的體制環境。

    四是如何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社會保障體系以及住房、醫療等管理體制,加強政府基本公共服務投入,構筑社會和諧的制度保障。

    五是如何增強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和改革措施的配套性、有效性,如何擴大公眾廣泛有序的參與,切實保障人民的權益和當家作主的權力,從而使改革成為廣大群眾擁護和推動的社會經濟變革。[next]

    關于新形勢下如何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實行對外開放以來,我國抓住經濟全球化的機遇,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引進了我國短缺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我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大大增強,貿易結構明顯改善,經濟實力與國際地位大幅度提高。實踐無可辯駁地證明,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是完全正確的。

    當前,我國開放型經濟的廣度和深度都有新的變化,對外開放面臨著全新的形勢。首先,我國對外開放面臨諸多新機遇,國際產業轉移正從低端制造向服務業、研發、高端制造等高附加價值產業環節延伸,有利于我國進一步利用國際產業轉移,提升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我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增強,參與國際分工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大幅提高,手段更加多樣,對外開放不僅要繼續利用好“引進來”的方式,而且可以充分發揮我國外匯儲備豐富的優勢,綜合運用“走出去”等多種方式,在全球范圍更好地配置資源。其次,我國對外經濟關系面臨新的挑戰。以往我國對外開放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國際競爭力低下、外匯不足,未來主要的問題是貿易摩擦高發、國際分工地位較低、國際責任壓力陡增等,如何為我國和平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是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目標。第三,轉變國內經濟發展方式對新時期對外開放提出了新的要求。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對外開放要充分利用全球資源提升我國創新能力,提升我國的國際分工地位,并確保我國在擴大開放中的經濟安全與資源安全。

    針對這一全新的形勢,中央提出要實施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對外開放戰略的目標與內容都發生了巨大的調整。如何貫徹新的開放戰略,有很多新問題需要深入研究。

    第一,如何進一步增強我國在全球多邊貿易體系與區域經濟合作中的話語權。我國對外貿易順差將是長期趨勢,在這一形勢下,貿易摩擦不斷增加,“中國威脅論”、“中國責任論”此起彼伏,如何貫徹合作互利共贏的理念,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第二,如何才能進一步把握經濟全球化的機遇,加強原始性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加快提高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促進我國貿易結構的優化升級,較大幅度地提高出口產品的附加價值,實現外貿發展方式的轉變。

    第三,如何合理引導企業的對外投資,將“引進來”與“走出去”有機結合起來?,F在我國擁有巨額外匯儲備,企業跨國經營的能力與要求日益增強,怎樣才能培育出具有強大國際競爭力的中國跨國公司,使之成為占據產業鏈高端、擁有國際品牌和國際營銷渠道的載體,有力支撐我國的大國經濟地位。

    第四,如何提高我國開放型經濟的管理水平和確保國際經濟安全。在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中,如何建立與健全開放型經濟的風險防范機制,靈活運用匯率、利率和稅率等財政政策的組合,完善宏觀調控體系,確保對外經濟和國民經濟又好又快地持續發展。我國人均資源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隨著經濟規模的持續擴大,對外部資源的依賴程度將不斷上升,如何確保海外資源的安全供給。

    關于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

    高度重視美國次貸危機對世界經濟和我國經濟的影響

    次貸危機對美國經濟及金融市場的沖擊超出預期,已導致花旗銀行、貝爾斯登公司以及美林集團、瑞銀等金融機構巨額損失。在過去的9個月內,瑞銀已經沖銷了400億美元的次貸損失。次貸中有較大部分要在2008~2009年進入高利率支付期,貸款違約行為將進入高發期,金融機構的損失有可能進一步增加。同時,隨著美國住房價格持續下降,優質住房抵押貸款的違約率也在提高,次貸危機已蔓延到整個美國房地產市場。美國住宅金融市場的風險借助證券化被銷售到全球各地,美國次貸危機已對全球金融市場產生很大沖擊。未來次貸危機的深化,必然對全球金融市場產生更大沖擊。

    受次貸危機的直接沖擊和美國經濟減速甚至衰退的影響, 2008年歐盟、日本以及亞洲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速將有所下降。但鑒于各國均采取了多方面的應對措施,出現全球經濟嚴重衰退的可能性不大。

    我國金融機構投資美國次債較少,次貸危機對我國經濟的直接沖擊較小,但美國及歐盟、日本經濟增速下降,將對我國 2008年的出口產生較大影響。隨著歐美、日本等主要貿易伙伴經濟增速的下降和人民幣升值步伐的加快,我國出口增速將進一步回落。我國出口規模已超過國內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出口增速的下降必然會導致國內經濟增速回落。同時,次貸危機導致美元貶值,壓縮了我國出口商品的利潤空間。在美國經濟走低,世界經濟增長趨緩的背景下,國際資本特別是短期游資將我國作為避風港的可能性增大,短期資本的大量涌入,會進一步加劇國內資金流動性過剩局面,加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經濟造成的影響還存在變數,我們應高度重視次貸危機可能對我國經濟產生的影響,提早采取防范措施。[next]

    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的政策措施

    考慮到美國次貸危機和年初雨雪災害的影響,預計我國全年GDP增速在10%左右,整體經濟運行仍處于高增長狀態。 2008年宏觀經濟政策的基點應以穩定為主,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進行適度及時的微調,擇機出臺一些針對性較強的措施。

    第一,繼續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

    發揮好財政政策支持薄弱環節、促進結構優化升級的作用。在災后重建過程中,宜以結構優化為中心,根據恢復重建項目的環保、資源利用、技術水平、安全等方面情況,結合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合理選擇項目,重點推進重建基礎上的優化升級。要繼續控制信貸資金的過快增長,但應該盡可能少用額度控制辦法,主要依靠存款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操作等措施實現貨幣政策目標。針對美元利率不斷下調和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較大等情況,利率調整宜更加謹慎。

    從緊的貨幣政策和總需求管理的各項措施,主要目標宜集中到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方面??紤]到當前世界經濟的諸多不確定性,要密切關注美國次貸危機的延伸影響,在保持從緊的貨幣政策的剛性的同時,也要保留一定的彈性,以利于適時調整方向、重點和力度。

    第二,優化出口結構,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

    當前對外貿易條件的變化,對外貿企業既是嚴峻考驗,也是優化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機遇。加強這些方面的政策研究,通過改革相關的體制機制,完善政策,抑制高能耗、高污染、資源型產品出口增長,鼓勵資源性產品、關鍵適用技術設備進口,同時采取綜合措施推動與外貿相關的產業加快改造升級,提高外貿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整體效益。

    第三,穩定房地產市場,積極引導住房的合理消費。

    美國次貸危機是房地產泡沫破裂的結果,次貸危機對美國金融系統和經濟的影響尚未見底,但已足以警示房地產泡沫化對經濟健康運行的危害性。當前最重要的是研究房價變化對預期和需求的影響,促進形成穩定房價和購房需求的市場環境。為此,一方面應繼續落實近年來抑制不合理購房需求的各項政策措施,完善房地產市場調控繼續按照資源環境方面的要求,引導節能省地環保型的住房消費;另一方面,應密切監測,深入分析房價和預期之間的關系,以及預期與需求變化之間的關系,積極采取穩定預期的措施。

    第四,注意防止食品價格和農產品生產出現較大波動。

    隨著國民經濟快速增長,近年來農產品供求總量明顯偏緊,結構性失衡問題凸現。農產品供求和價格變動涉及面廣,社會影響大。確保農產品供求總量和結構平衡,是經濟工作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當前農產品價格上漲包括兩類因素,一是由于農產品生產成本增加推動的趨勢性攀升,二是部分農產品生產的周期性波動。當然,也有國際農產品價格上漲的輸入因素。穩定價格的重點應該放在增加短缺產品供給方面,同時注意控制非食用性農產品需求過快增長。為穩定農產品生產和價格,要把完善短期政策與長效機制建設結合起來。一方面,在刺激農產品生產擴大的各種因素比較集中的時期,應注意其對當期和下期的不同效果。注意監控食品價格上漲幅度,把握好各項支持政策的力度,努力減小當期供給與下期供給之間的波動。另一方面,要加快農村體制改革,完善農業扶持政策體系,促進工農產品比價關系平穩調整。包括構建城鄉一體化的農產品流通方式,健全疫情疫病防控體系等。我國人均農業資源有限,特別在國際能源與農產品價格開始建立聯系的形勢下,提高農產品市場效益,更要堅持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的原則。糧食和與吃飯相關的其他農產品,應該主要立足國內平衡。由此出現的效益損失,宜通過農業扶持政策予以補償。

    第五,健全防災抗災的機制和政策措施。

    在做好災后重建和農業生產恢復工作的同時,應加緊進行預防性制度建設。一是加強對極端氣候事件的監測、預報和預警工作,健全重大氣象災害及時預警、信息共享和應急處置機制,做好指揮、協調、保障工作。二是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今后應進一步加大設施農業建設,發展旱地農業和節水農業,以適應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三是完善農業保險體系,加大對防災減災的資金支持。農業政策性保險宜優先考慮可能受災的地區和農產品。同時要探索農業再保險制度。四是增強對農副產品的市場調控能力。根據氣象預報情況,鼓勵無災區或輕災區挖掘潛力擴大農副產品生產,組織好農副產品進口和跨區域調配。進一步放開搞活農產品流通渠道,暢通綠色通道,降低農副產品運輸成本。加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儲備體系建設,引導企業建立商業性儲備。

    第六,注意完善價格形成機制。

    堅持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為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正常發揮作用創造良好的體制政策環境。綜合考慮2007年價格翹尾因素和今年新漲價因素的影響,既要堅持完善市場化的價格形成機制,又要考慮社會承受能力,把握好價格改革的時機和力度,并應著力維護市場競爭秩序,同時還應進一步完善對部分困難群體和公益性行業的補貼機制。

    第七,加快推進教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

    近年來農村普及了義務教育,同時,農村文教娛樂消費支出價格呈現下降趨勢。應盡快落實城鎮義務教育免費措施,嚴格監督高等教育收費,加快城鄉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增加醫療和教育的供給,改善服務質量,穩定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收費水平。-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