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為全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作出的巨大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在北京、廣東、江蘇、上海、浙江,在奧運工地,在外貿企業,川籍工人(筆者不愿稱之為農民工,而更愿意稱之為產業工人)造的大廈、創造的國家外匯儲備是可以計算的。
面對汶川8.0級大地震造成已經確認的4萬多遇難同胞、30萬受傷同胞和數以萬計破碎家庭,傾全國之力救災不僅僅在于當前的救人問題,還在于更為艱巨的災后家園重建。這就同樣需要傾全國之力實施災后重建。然而,我們知道基礎設施建設和房產重建需要時間。一個似乎不可避免的問題是,受災公眾將在地震棚中度過 1年甚至更長時間。
如果這一情況成為現實,將是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極大諷刺——作為全國基建的最主要力量,四川受災公眾無堅固棲身之所。但是,這一問題是可以得到有效解決的。
一是風險分擔。救災體現為物資、人員向災區集中;而重建的第一步應該是災區公眾向全國的分散。我們可以設想,如果全國每個百強縣接收一個災區鄉鎮,并負責一個鄉鎮的重建,則風險得以在全國范圍內得以分散。以受災地區為例,根據統計數字,汶川縣總人口11萬人,北川縣總人口16萬人,青川縣總人口25萬人,綿竹市總人口51萬人,江油市總人口88萬人,合計約200萬人。如果東部全國百強縣全部接收,每縣(區)不過接收2萬人,落實到鄉鎮一級不過數百到 1000人(按家庭計不過數十家)。按經驗估計,這一數字遠遠低于東部發達鄉鎮的流動人口數量;安置應不是問題。
與此同時,根據全國十強縣(區)的財政情況看,我們以江蘇昆山市和浙江紹興縣為例,2007年昆山全口徑財政收入達到201.85億元,而紹興縣財政總收入也達到67.02億元。以一個發達縣援建一個受災鄉鎮在財力上不成問題。當然,更好的安排是中央財政和縣級財政1:1承擔重建成本更為適合。
二是短期移民和家園重建并舉。我們有過三峽大移民的經驗,但此次不同,應該實行短期(1—3年)移民政策。在改革和發展中,許多東部地區鄉鎮開發建設了條件相對良好的外來工公寓(如蘇南)。因此,利用東部沿海地區現有住宅,以村為單位吸收災區短期移民,同時通過一定的財政政策(比如適度抵扣上繳國稅額),鼓勵東部地區百強縣(區)負責承建移民在災區的住宅。這樣,我們可以確保受災公眾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在地震棚棲身。而且,短期移民的基本含義是在重建期間受災公眾可以外移其他地區,當災后家園重建完成后,其可以返遷家園。
三是創造就學和就業機會。受災公眾在東部地區的住所安置僅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和從業人員實行適當就學和就業安置。我們看到在地震廢墟上的帳篷小學,這不是長久之計。各地已經建設了一些外來工子弟學校,在此救災重建關鍵時期,東部地區應該對災區中小學生實行更為寬松和開放的入學政策;東部城鎮企業應該對災區工人和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和職業培訓機會,而各級政府應對東部地區接收地震災區工人的企業實施減免稅政策。
奧運在即,重建在即。我們期望在舉國同慶奧運的歷史時期,看到災區公眾住上東部發達地區的優質住房,看到災區學生在即將到來的新學期與東部沿海的學生一同上學,看到東部城市在廢墟上為災區援建結實家園的開工儀式,由此我們看到的將是一個風險共擔、共筑家園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