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寶馬中國宣布統一下調配件價格,合資方華晨對此功不可沒。 在7月1日《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第三個標準預備實施前三天,寶馬宣布下調保養工時費和零部件價格。在通貨膨脹的大環境和原材料成本上漲的條件下,寶馬的配件在“溢價”之后回落,并不是一個個體事件,既是中外汽車零部件爭端的一個縮影,也得益于保有量加大和自身管理進步,更與華晨寶馬合資公司的利益休戚相關。
華晨的“奔波”
對于此次寶馬零部件的下調,寶馬已將其打包整合成一個名為“SRP”(Service Repair Package)的行動,對在華銷售的90%寶馬車型實行統一、透明的“標準化保養服務”。
寶馬官方解釋稱,這得益于寶馬保有量的增加和售后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寶馬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地零部件配送中心已經相繼建立起來。
業內認為這應該與寶馬近年來加大在華本土化采購有關。今年寶馬零部件合作伙伴將擴充為150家,寶馬本地化采購金額也將增至44億元。寶馬中國貿易公司總裁史凱卻明確表示:“此次配件下調和寶馬加大本土化采購沒有直接關系。”
“這么說是非常精明的公關策略。”寶馬在華合作伙伴華晨汽車的一位內部人士認為,寶馬雖然一直樂于向外界披露“本地化采購金額增加”等相關數據,但如果將此次零部件價格下調與此聯系,相當于默認寶馬零部件一直處于溢價狀態,從而將寶馬置于尷尬境地。
寶馬集團大中華區客戶事務部總監馬靜華對此解釋為,與本土化采購有關的是新車銷售,而此次保養工時費和配件價格下調則源于寶馬管理系統的進步。
華晨該內部人士表示,華晨寶馬在2007年以前一直沒有盈利,但寶馬通過其控制的“寶馬全球質量認證體系”,以及與國外零部件供應商的密切關系,實際上“很有得賺”。
華晨汽車董事長祁玉民甚至坦言,“為了能讓寶馬零部件成本降下來,我一個月要跑北京七八趟。”2007年,寶馬零部件成本終于下降30%,華晨當年首次分得合資公司50%的利潤,而這種為降低零部件成本而進行的“奔波”今年仍在繼續。業內人士分析,寶馬之所以甘心讓出部分零部件利潤,原因是華晨手中掌握著寶馬迫切擴能、興建“第二工廠”這張談判王牌。
“統一”難行
在實行“SRP”之前,寶馬也曾要求各地4S店對售后服務執行同一標準,各項保養服務均設有統一指導價,但在寶馬某大區經理看來,“寶馬保養服務價格高低不一”的情況一直都存在。
京城一家寶馬4S店總經理表示,“寶馬有它的售后服務‘指導價’,各地經銷商有‘實際成交價’,這已經不是秘密了。”
此次推出的“SRP”能否改變這一現象呢?在他看來,此次所謂“標準化保養服務”僅涉及12項常見保養項目,但那些“不常見的項目”仍然讓經銷商掌握了靈活自主的定價權,比如事故車輛、發動機或后橋維修以及一些老款寶馬車型的維修保養等。寶馬下決心要將售后服務“統一標準化”,但困難重重。
這位寶馬經銷商一再重申,“配件價格是由市場決定的”。隨著今年豪華車市競爭加劇,奧迪的10萬年銷量、雷克薩斯的4年免費保養、奔馳的后起直追,都對剛剛發勢的寶馬構成了不小的威脅。當新車不得不降價,售后服務領域已經成為豪華車廠商的第二戰場。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