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大街上,一個戴著四方眼鏡、表情嚴肅得有點呆板的人對一個正在往下水道里塞垃圾的清潔工說:“你不要這樣做,容易堵塞。”清潔工說:“你管得著嗎?”
這個街道干部模樣的人,正是時任國家安監總局局長李毅中。后來李毅中把這件事告訴了北京市長,據說現在北京的清潔工都不往下水道里塞垃圾了。
2007年夏天,《投資者報》特約記者曾隨時任國家安監總局局長的李毅中下礦井考察,在出井口時記者上前扶了一把,李毅中說:“不用了,我才60多歲,還能再干10年呢。”
10年之后的2018年,李毅中73歲,曾為中國安全事業勞碌奔波的他,可能會在安享退休時光,也可能在其他崗位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從1998年到2008年,李毅中從中石化掌門人轉變為一個明星官員,在普通人已經應該退休的年齡又開始執掌信息與工業化部,一個有可能改變世界工廠的發展方向,將“中國制造”變為“中國創造”的關鍵部門。
這10年之中,中國迎來了以重化工為代表的經濟高速增長,伴隨著財富爆炸式增長的是能源和重化工業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對安全生產的威脅。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執掌環保的潘岳與李毅中自然而然地站在風口浪尖,成為萬眾矚目的明星官員。這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悲哀,還是中國發展無法逾越的門檻?也許要等到10年后才有答案。
也許10年之后,中國的經濟增長已經擺脫現在的粗放模式,已能夠迎接一個碧水藍天、一個礦工零傷亡的工業時代,到了那時候,已經年過70的李毅中若回頭再看看今日為礦難而奔波、發怒和焦慮的時光,或許將感慨萬千。
過去的10年
翻開李毅中的履歷,幾乎沒有讓人感到驚喜的地方,和大多數同齡人一樣,這位出生在共和國成立前夕的山西大同人,在“文革”之前大學畢業,學的是當時熱門的理工專業,當過工人和技術員,并最終成為了一家國有企業的廠長,在40歲出頭時成為一個副部級的企業領導干部,并在不到60歲時順利的由國企領導人轉變為一位部級官員。
如果沒有安監總局的火線任命,在國資委任黨委書記的李毅中或許將一直默默無聞下去。2005年,愈演愈烈的礦難和安全事故讓公眾和政府都變得難以忍受。2月份,李毅中被突然任命為新升格的國家安監總局局長和黨委書記。在此之前,李毅中在公眾中的印象僅僅是一個成熟的國企領導人,而人們熟悉的還是那個將中國石化帶到美國上市而領取年度經濟人物獎杯的李毅中。
很多人都對這個前國資委黨委書記不抱希望,但接下來的故事出人意料。這個溫和謹慎的官員在礦難面前變得暴跳如雷,拍桌子、罵干部和黑心礦主“五毒俱全”。
其實,公眾了解的僅僅是李毅中在處理應急事件中的一面,而李毅中還是一個善于大整合的管理者。
1998年4月,李毅中升任中石化集團公司一把手,當時中石化員工總數123萬,人浮于事,而世界前6大石油公司的總人員數相加還不到100萬,中石化的人均總資產、人均銷售收入,平均僅為巨頭們平均值的1/20和1/26,人均凈利潤則為1/200。
這樣的效率讓李毅中無法忍受,他決定改革。開始在企業中實行主輔分離、改制、分流人員等措施,整合企業資源。為此李毅中親自出馬,在山東境內部署五個重點項目,使裁員得以順利進行,為日后中石化效益的好轉奠定了基礎。
其后,李毅中又帶領中石化“開疆擴土”。2000年,李毅中開始在全國收購中小加油站,與國內主要競爭對手中石油搶食地盤。今天,很多掛著“SINOPEC”字樣的加油站,就是那段時期從民營轉化為國有的。
2003年,李毅中出任國資委黨委書記、副主任后,開始對國企進行深化改革。對國企的國有資本進一步進行調整,提出市場來決定、企業做主的方法,目的是培育出30到50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集團。
在李毅中的概念中,中國工業發展,必須依靠先進的生產力。任安監總局局長時,李毅中在一次事故現場看到滿山挖得亂七八糟的小煤礦時說,“青山秀水就這樣糟蹋了,這樣的小礦怎么建設我國的工業現代化?”
李毅中發現:中國煤礦事故的70%出自小煤礦?,F在,中國有1.1萬處小煤礦被關閉,安全生產形勢得到好轉。中國煤礦生產事故的起數和死亡人數,每年分別以20%和10%左右的幅度下降,這個數字每下降一個百分點就意味著中國有1000個家庭,因為沒有失去親人而支離破碎。
強人李毅中
一位熟悉李毅中的官員說:“李毅中有時說話不留情面,而且很直。”一次,安監總局一位司長帶隊去上海進行全國安全大檢查?;貋韰R報時被李毅中問及是否到過現場檢查,回答說到過。李毅中又問那個化工廠的某個裝置的閥門是什么樣子的,結果這個沒到現場的司長回答不上。當著眾人的面,李毅中把這位司長訓斥哭了。這位司長可能忘記了,李毅中是石化行業出身。
在關閉小煤礦過程中,很多省份都提出自己的困難,有的甚至“賴賬”。在2007年末,關閉小煤礦匯報會上,某省煤炭部門負責人在匯報時,由于匯報關閉的礦井數量和未關閉的加在一起與總數不等。對數字敏感的李毅中,當場給這位局長上了“一堂數學課”,并責令其回去重寫。
李毅中是出了名的工作狂,幾乎每個安監總局的官員都知道,雙休日中的一天局長一定會在局里。至于叫哪個司的領導去開會根據實際需要而定。另外在安監總局所有會議如召開,必經李毅中親筆簽字后方可。
李毅中對手下是狠的,這樣關乎人生命的工作不容出錯,但對很多礦工卻十分熱情。 2007年12月,李毅中在看望山西洪洞礦難中受傷的礦工時說,“我們要堅決把問題查清查實,依法嚴懲事故責任人,還礦工兄弟們一個公道,對得起遇難的礦工兄弟。”日后,礦上的相關責任人被判為無期徒刑。
任工信部部長仍不改務實和強硬的風格,前不久李毅中召集一些老專家商討TD 發展策略只說了八個字: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另外,李毅中把包括聯想在內的4家中國生產TD-SCDMA的手機廠商,叫到了工業和信息化部,對他們新式手機進行現場演示。要集中產業優勢“兵力”,攻克難關,這是李毅中的風格。李毅中說,奧運會期間要打一場第三代移動通信(3G)的“中國標準”TD-SCDMA的攻堅戰。之前中國一直拒絕采用美、日、歐洲等國的技術,自己默默地開發3G。
大工業的未來
7月初,中國國務院公布了工業和信息化部的“三定”方案。731名行政編制、24個司局組成的超級大部,今后這里將擔負著中國工業的未來。
李毅中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解析“三定”方案時說,工信部不再走過去工業管理的老路,在工業專業司局中,將相關工業行業分原材料工業、裝備工業和消費品工業三大類組建三個司,沒有按行業設置。把不該由政府管理的事項轉移出去,把該由政府管理的事項切實管好。
這標志著工業領域中市場化步伐的加快,此前業界盛傳原來冶金部、煤炭部等都要恢復到工業部成為冶金司、煤炭司等,重回計劃經濟的管理體制。從某種意義上講,工業和信息化部成立,標志著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的再輪回。
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中,中國冶金工業部、煤炭工業部等9大產業部門紛紛撤銷,工業產業的宏觀管理職能被移交到國家發改委。而具體行業的管理與協調職能,則下放到相應的行業協會組織。由于產業管理權過于分散,加上行業協會半民間半政府的模糊定位,出現了很多行業無人管理的局面。在一些地方出現了一句順口溜——“下面子孫滿堂,上面沒爹沒娘”,十分生動地反映出了各地工業行業管理的困境。
與傳統工業沒人管理相反,中國信息化產業則是多頭管理。目前,中國有“三張網”,即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三張網分別由不同的部門管理,各不銜接也就是業內所說的“三網融合”問題。“三張網”分別由原來的信息產業部和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以及發改委等部門管理。
信息產業部電信研究院企業管理研究所所長王育民說,為適應網絡融合的趨勢,中國廣電與電信分立監管的格局必然會被打破。根據有關部門統計,由于“三網不融合”每年造成的線路鋪設多增加的成本就達到1200億元。
最新公布的工業和信息化部的“三定”方案規定,將國家發改委的工業行業管理和信息化有關職責、將原國防科工委除核電管理以外的職責、將原信息產業部的職責,都劃給工業和信息化部。這樣目前中國各個最主要的工業產業部門——信息產業、軍工產業再加上過去的九大產業協會對應的產業,將全面整合進這個“大工業部”。
工業和信息化部的職責是: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推進高新技術與傳統工業改造結合,推進軍民結合、寓軍于民,促進工業由大變強,加快推進國家信息化建設。中國新工業有了一個很美好的愿景,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將成為歷史必然,更使人產生了更多期待。
2006年,李毅中還是國資委黨委書記,有一次和記者們聊天時說,10年之后中國就進入小康社會了,我也早退休了,回憶這些年的時光,如果沒有辜負國家和人民的希望,我能夠問心無愧就可以了。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