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百納”之爭尚如火如荼,不少中小企業已“清掃庭院”。
“1個月前,我們就開始清理自己的‘解百納’產品。”8月1日,煙臺蓬萊酒業有限公司經理趙永勝對《第一財經日報》說,據其網站信息,這家年產葡萄酒3000噸的小企業13個干紅產品中有4個為“解百納”產品,“我們把產品從市場上收回,重新貼標”。
“解百納”之爭歷時已六年。6月,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發出商標撤銷復審決定書,裁定“解百納”為張裕所屬商標,這種做法引起眾多企業不滿,長城、王朝、威龍等12家企業反駁這種說法,但眾多實力弱小的企業則只能奉行“惹不起躲得起”的政策,開始降價銷售、回收產品等。
煙臺蓬萊等地是中國小葡萄酒企業最密集的地區,趙永勝說,周邊很多小企業都開始在做回收自產的“解百納”工作。
昨天,本報記者在北京市場沃爾瑪等超市看到,已有解百納產品在降價,龍徽一款原價50多元的“解百納”產品正“買一送一”,一位廣東紅酒經銷商工作人員8月1日對本報記者表示,這款在“解百納”系列中定價并不算低的產品進行如此大力度促銷,顯然是在“清貨”。
有行業觀點認為,在這場爭奪戰中,必將有眾多中小葡萄酒企業受到影響。煙臺南山莊園葡萄酒有限公司電子商務師劉廣濤認為,如果不能用“解百納”,商標就要重新設計,特別是現在到了旺季,對于國內同行確實存在影響。不過,廣東省酒協營銷專業委員會營銷專家朱玉增認為,中國的葡萄酒市場也還沒有成熟到只認“解百納”這個概念,說很多中小酒業會因此死掉,還沒有到那一步。趙永勝也表示這沒什么大不了,不讓寫“解百納”,就寫“赤霞珠”或別的,并不是沒有“解百納”就沒得過。
上月16日,中糧酒業總經理吳飛表示,張裕在沃爾瑪等渠道要求其他廠家的解百納產品下架,并認為這是惡意清掃市場行為。當時張裕就此回復本報記者說,張裕雖然擁有這種權利,但公司整體層面還沒有采取正式行動。
不過,上述廣東行業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據他了解已經有不少張裕優勢市場都存在此類行為,但在長城占有優勢份額的華南市場則還很少見到這種情況,“張裕在華南市場根基不如長城。”昨天,河北一位洋酒經銷商對本報記者表示,在石家莊很多商場超市中都還能看到長城等品牌的“解百納”產品,長城也沒有可以認定為“清貨”性質的促銷行為,在其接觸的酒店渠道中,長城也沒有降價行為。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