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區一向是城市化進程中城鄉二元結構問題集中的地區,也是制約當前城市化進程的“老大難”問題。目前,這一問題正在遼寧試點中逐步得到解決。
最近在沈陽召開的“破解二元—大都市郊區結構轉型”論壇上,遼寧試點的城鄉統籌二元結構模式引起了國家部委的關注。
城郊二元結構問題
當日,北京大學校長助理劉偉等20余名研究城鄉二元結構的專家齊集沈陽,就遼寧省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試點工作進行討論。
清華大學人文社科學院教授龍登高表示,“城郊二元是城市化發展的必然之路。到2020年中國將至少有60%的城市人口,目前城市化速度正以年均1.4%的比例加快。這一過程必須是以郊區為中間階段,農村產業空間發展有限,勞動力的轉移是必須的。城郊是跳板,即使城郊的經濟水平不如中心城市,但是其發展空間也比在農村大。”
但是郊區元素構成的復雜化,使新二元結構問題浮現。傳統工業集中到郊區,農村勞動力也大量扎營郊區,人口素質、公共服務設施、經濟水平的差距,導致郊區的現代化水平相對于城市較為落后。“原來的農村和城市,變成了中心城市和郊區之間的、城區和城區之間的二元結構問題。”
據悉,目前這一矛盾在蘇南地區已經不突出,只是在中部城市,比如東北三省強烈存在。中國的城郊二元矛盾局域性凸顯,也是中國城市化發展在空間上不均等的表現。
“政府在城市化進程中的不合理規劃也是加強城郊二元矛盾加劇原因之一。”廈門大學校長助理莊宗明說,“廈門有一個時期就是對郊區的實行現在看來是過快的實現城鎮化,在城鎮化做出來的一些成績恰恰就成為后來城市化過程的一些成本,當年蓋起來的一些房子,現在看來都是不合理的,另外,缺少還有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現在拆遷重建難度是非常大的、成本非常高。”
“城市化不是簡單的攤大餅,這樣只能把實力越攤越薄。”莊宗明說。“需要政府規劃并出力做好教育、醫療、交通等等公共服務。”
沈陽試點
沈陽市于洪區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的試點單位之一。
沈陽市于洪區書記王開軍介紹,沈陽市是典型的“擴張型”城市,其先后將周邊的幾個縣都改縣設區,以此使城市規模大大擴張。目前沈陽市已有人口約700萬人,但是在合并這些郊區縣之初,約有一半的人口為農業人口。
于洪區是個典型的“二元結構”區。據當地統計數據,2001年時,該區人口約38萬人,其中2/3為農業人口。另據王開軍介紹,于洪區在歷史上就是沈陽市農業服務區,主要為沈陽市提供蔬菜等農產品供給。
而正是這樣一個歷史現狀,于洪區設立時,其工業生產總值只有30億元,財政收入2億元左右,相比全國其他經濟發達地區,是明顯的“經濟侏儒”。
沈陽市試點經驗之一是區分不同的功能區來解決城市區域發展不均衡問題,除了在市級政府做了相應的功能區規劃外,在具體的區級政府也將自己的轄區土地進行了功能劃分,并根據不同的功能區定位進行不同的產業規劃。
另外,沈陽市還制定配套政策,使城鄉居民獲得同等的受教育權利和享受醫療等社會服務的水平,并根據各個地區的人口結構特點,制定了勞動力培養和產業布局政策,以此避免“農民進了城沒有工作”的問題。
“社會經濟發展、 提升社會事業發展水平、提高社會保障水平這三個方面是基點。”王開軍說,各地政府如果有這三個目標為一切城市規劃、土地出讓的出發點,再配以一定的政策支持、財政扶植,實現城鄉統籌發展,避免二元結構完全有可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