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奧運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可以追溯到1984年中國重返奧運會.
當時我還在石家莊電子工業部第五十四研究所工作.由于電視機尚未普及,我和同事們只能擠在實驗室里,圍著僅有的一臺電視觀看比賽.盡管正值盛夏,天氣特別悶熱,大家也沒覺得難挨,熱情依舊高漲.當許海峰奪得冠軍,實現中國奧運金牌"零"的突破時,我們的激動程度絕不亞于今天在酒吧里看球的瘋狂球迷.
繼漢唐之后,中國終于再度在世界的舞臺上展現出昂然的自信和強大的實力.同時,奧運也讓世界第一次看到了改革開放后的中國,一個充滿希望的、友善的、自信的中華民族.
回顧中國改革開放后的這30年,我的感觸很深.1978年中國第一次引進外資,那時的我作為第一批恢復高考后的大學生,剛剛邁入大學的校門.作為中國復興的見證者和參與者,我的感覺是,今天的中國與30年前相比已有了天壤之別.
30年前,對于普通大眾來說,計算機還是很陌生的事物.而在科技創新方面,我們的優勢也只局限在數學、物理等傳統科學領域,計算機方面的人才極度匱乏.當時頗具遠見的鄧小平提出了"計算機要從娃娃抓起"的號召,而今,計算機真的在中國的"娃娃"中普及了.
30年前,在中國沒有一家真正的跨國企業,老外往往會被國人當做"珍稀動物"來對待.而今,在各個行業領域的難以計數的跨國企業都在認真思忖著:如何才能把自己變成真正的"中國公司";人才的跨國界流動也變成稀松平常的事--在我的身邊,有許多來自于美國、印度的同事,他們和我們一樣努力工作、享受生活,我幾乎感受不到老外"外"在哪里.
能夠在這30年里親歷中國的變化,能夠成為凝聚著"和平、友誼、進步"奧運精神的圣火的傳遞者,我倍感幸運.
我是做技術出身的,在微軟的工作也一直與研發和人才培養密切相關.多年的工作經驗告訴我,人才優勢,是中國軟件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很多人都會問我,總體而言印度在軟件業更有競爭力,為何中國會成為微軟最大的海外研發基地?
大型軟件的研發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設計部門、測試部門和項目管理部門的多方合作.其實中國和印度都不缺少基層軟件開發人員,但更高級人才的培養必須要依托于大型軟件的實際參與經驗.
我認為中國在電信產業、計算機硬件、在互聯網等各種相關工業,都有非常顯著的發展.這樣看來,微軟把中國選為海外最大的研發中心是非常有道理的,一方面本身的人才儲備很牢固;另外,中國的經濟發展非常迅猛.實際上,一個國家能否成為世界研發中心,不僅僅取決于人才的多少,更重要的是這些人才是否有發展的空間,相關的產業是否能夠支持,是否具備良好的宏觀架構,中國恰恰具備了這些優勢.
張宏江:微軟亞洲工程院院長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