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大小非”培養成戰略投資者

2008-08-12 13:48:57      周俊生

  大小非問題如何“軟著陸”是我們當前面臨的突出問題,有關部門應該積極應對。積極的辦法應該是根據大小非的自身特點,用市場化的方法來化解這一問題。

  調控市場,最能收效的是因勢利導,一個勁地“堵”永遠不如“疏”更有效果,對于大小非也應該有這樣的思路。目前市場上對大小非視若洪水猛獸,輿論的炒作亦加大了它的利空作用。

  大小非既然存在于資本市場,自然具有與其他類別投資者一樣的逐利天性,要求它們為了整個市場的維穩而承擔道義責任,可能是不切實際的,也是不合市場原則的。但是,如果我們考慮到,大小非通常都是上市公司的控股者,尤其是其中的國有股,更是一些國有上市公司的控股大股東。一旦變現,就意味著它們喪失了在公司中的控股權,這并非是所有的大小非的愿望。比如,寶鋼股份的控股大股東寶鋼集團擁有的129.54億股非流通股,盡管馬上就要全面解禁,但寶鋼集團如果把這些股份全部拋售,將喪失掉寶鋼股份這樣一個上市公司。這顯然是國家經濟戰略所不允許的。

  對待大小非,我們不應該抱著“一邊倒”的批判態度,而是應該在尊重它們的股東權利的前提條件下,引導它們成為長期投資的戰略投資者。

  大小非作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它們與上市公司實際上是一個利益共同體。盡管大小非少量減持一般不致影響它們對上市公司的控股地位,但增大公司的流通股份額,容易給競爭對手制造并購機會,實際上也會削弱控股股東對上市公司的影響力。這是一個看好自己所控股上市公司的大小非股東所不愿意看到的。事實上,目前有部分大小非承諾在一定期限內不拋售,從表面上看是為了股價的穩定,但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在于保護自己對公司的控股權。

  大小非,尤其是其中的大非,在以往由于股份鎖定,被動地成了中國資本市場上長期投資的戰略投資者;而在解禁以后,有關的政策應該積極引導它們主動地承擔戰略投資者的角色。具體到每一個上市公司來說,也就是要求大小非對由他們控股的上市公司負責,而不是從道義上要求他們對整個市場的維穩負責。循著這個思路延伸,如果能夠引導大小非轉變身份,使其自覺地擔當保護上市公司控股地位,保護上市公司在市場競爭中的主動權的角色,那么,大小非的存在不僅不是一個影響市場穩定的嚴重問題,相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市場的穩定。

  當然,把大小非培養成戰略投資者,需要法律制度的跟進。在大小非中,更多的是國有股,可以由國有股的管理者制定政策,給市場以“定心丸”。國有股的管理者如果熱衷于利用資本市場拋售變現,其實是一種短視的行為,對國民經濟的長期發展并不很有利。隨著經濟開放程度的提高,國有股如果通過變現逐漸喪失在上市公司中的話語權,在國際經濟競爭的大環境中更是會導致處于不利地位。

  至于由法人機構形成的小非股票,管理部門也可以依據市場化原則加以限制。比如,一個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如果有拋售小非的行為,則在一定時期內不批準其再融資(包括發行公司債)的申請,因為既然作為控股股東拋售公司股票,表明其對自己控股的這個公司的前景并不看好,又有什么理由要求其他類別的股東再向這樣的公司投資呢?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