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一項決定在中國引起軒然大波;如今,IMF為此決定再出細則,以求為其掃除障礙。
8月12日,為使2007年6月通過的一項關于監督成員國經濟政策的決定的執行更為便利,IMF發布了一套新程序。
這套程序著重要解決的,還是如何監督成員國匯率政策的問題。IMF政策制定與檢查部主任Mark Allen在聲明中說:“我相信,我們一致認為匯率是IMF的核心使命,因此IMF必須提供良好的分析以及明確的評估。”
而對成員國匯率政策的監督,正是2007年這項決定引發爭議的焦點所在。
2007年6月15日,IMF執行董事會通過了《雙邊監督協定》(以下簡稱《協定》),取代了30年來一直使用的《1977年匯率政策監督決定》。
對比《1977年匯率政策監督決定》,2007年的《協定》更加突出對成員國匯率政策的監督,其中增加了一條新原則——避免采用導致“外部不穩定(external instability)”的匯率政策,不管這些政策是出于什么原因實施的。
該《協定》也明確指出了IMF需要與成員國展開討論的幾種情形,其中就包括“匯率根本性失衡”的概念和“大規模、長期的經常賬戶赤字或盈余”。
而這項《協定》出臺之時,正值對于“人民幣匯率是否被操縱”的質疑聲浪高漲之際。
該《協定》出臺的前兩日,美國財政部剛剛發表了半年一度的報告說,中國不符合被認定為操縱貨幣匯率國家的“技術規定”。隨后,舒默等四位參議員宣布推出一份主要針對中國等“匯率偏離”國家的報復新議案。
因此,IMF在如此時刻推出這項決定,立即就卷進了這場風波。許多分析人士認為IMF此舉是為了呼應美國國會,通過造成國際輿論對中國的施壓。
中國人民銀行也在此后的6月20日發表聲明,稱對IMF通過該《協定》持保留態度,因為其“未能充分反映發展中國家的意見”。
聲明中說,“經驗表明,匯率調整對解決對外失衡有一定作用,但不是根本和惟一的政策工具。匯率大幅度無序調整不僅會加劇外部不穩定,還會影響一國國內經濟的可持續增長,進而影響全球經濟的持續增長和國際金融市場的穩定。”
事隔一年有余,IMF在8月12日發布新程序時,肯定了執行2007年決定的成果之余,指出“過程中時常受到評估均衡的技術性困難的阻礙,而且有些匯率討論中必要的坦率被證明是一個敏感的問題。”
IMF稱,通過一年來在各國實施該《協定》的經驗總結,更為明確地闡述了“外部穩定(external stability)”的含義。
并且,該程序提出了“臨時磋商(ad hoc consultation)”的機制,以便IMF在認為一國經濟政策失當或一國匯率出現根本失調并引發“重大隱憂”時,與該國展開磋商。
據道瓊斯通訊社報道,Mark Allen稱,IMF執委會有可能在今年9月的董事會上討論,是否將與中國展開“臨時磋商”。
“IMF工作人員對于中國貨幣需要升值的觀點當然已經非常清晰,但這是否會導致‘臨時磋商’,我們還要再看一下。”該報道援引Mark Allen的話說。
目前,中國在IMF中繳納的“配額”占總配額3520億美元的3.72%,擁有3.66%的投票權。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