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阻于出口減速等因素,我國7月工業生產的腳步明顯放緩。
國家統計局昨日公布的數據顯示 (見表1、表2),7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同比增14.7%,較上個月回落1.3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回落3.3個百分點;1至7月,工業生產增加值同比增16.1%,低于1至6月的16.3%。國家統計局配發的評論文章指出,出口減速、企業生產成本提高和季節性因素是造成7月份工業增加值回落的三大因素,其中出口減速是主要原因。
繼續朝著宏調方向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昨日,在發布上述數據的同時,國家統計局還在其官網掛出署名評論文章——《如何正確看待工業生產增速的回落?》,作者為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兼首席經濟師祝寶良。
祝寶良在文中稱,對工業生產增速的回落,需要有一個全面正確的分析和解讀。他分析說,7月份工業生產增速放緩,既有世界經濟放緩的外部客觀因素,又有自然災害頻發的沖擊及其滯后影響的原因,還有季節性因素,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祝寶良認為,雖然7月份工業生產增速出現回落,但并未改變今年以來工業生產平穩較快增長的態勢,工業生產繼續朝著宏觀調控方向發展。他認為,1至7月規模以上工業生產同比增16.1%,說明工業生產仍保持較快增長。
“總的看,今年以來,我國的工業生產表現出速度適中、結構優化、效益穩定、質量提高的特點。工業運行的這一態勢是我國宏觀調控政策結果,也反映了世界經濟變化對我國經濟有較大的影響,同時也有臨時因素的短期沖擊。我國工業生產保持持續、穩定、較快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仍存在著平穩較快增長的動力和活力。”
“經濟發展到了關鍵點”
昨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也認為,7月工業生產增速放緩,和今年以來整個國家宏觀經濟走勢的不斷放緩是一致的。他認為,從數據來看,工業生產增速的回落力度并不是特別強。
分析放緩原因時,張立群說,一是最近幾年我國宏觀經濟政策也在抑制經濟從偏快轉向過熱,工業運行的這一態勢,正是政策累積效應顯現的效果。二是國際經濟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如美國經濟深受次貸困擾等,都會對中國經濟增速產生影響。
對于下半年經濟運行態勢,張立群抱樂觀態度,“未來,中國經濟將走穩,因為當下穩定經濟增長已經引起了各方重視。”
銀河證券研究所執行總經理李鋒則持悲觀預期,認為三季度經濟增長下滑在所難免。他說,目前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都出現了放緩跡象,“固定資產投資,表面看是27%以上,實際上若扣除物價增速,在15%以下,令人堪憂。”他認為,7月出口增速雖有所反彈,“三季度仍將繼續下滑”。至于消費,李鋒說,實際消費增速扣除物價因素之后,約為12.93%,“未出現大幅上升,是平穩的。”
展望未來,李鋒坦言,“我們很擔憂,如果繼續從緊,經濟增速回落可能會超過預期。這是值得警惕的。”他說,7、8、9三個月的數據都難以令人樂觀,預計三季度GDP增速約為9.8%。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副主任吳慶博士認為,目前經濟增速下降是國家宏觀調控的必然結果,“宏調必須付出一些代價,否則無法成功。”他提出,當前要克服兩種心態,即微觀層面看到企業要倒閉或者宏觀層面看到經濟增速放緩,就不能接受。
他認為,從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來說,中國都到了關鍵點,“產業升級問題已經非常迫切,如果升級順利,那么中國經濟就能高速增長下去,如果不能成功轉型,那還要停滯或者倒退。”
統計局緣何連連配發評論
8月11日和8月14日,國家統計局兩次發布重要經濟數據時,都配發了相關學者評論文章,此舉引起了外電關注。
8月11日,國家統計局綜合司發布7月PPI數據時,配發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撰寫的 《正確看待工業品出廠價格的較快上漲》一文。次日,《華爾街日報》中文網便在《最新數據暗示中國短期內政策不會放寬》一文中寫到,“中國通常只發布PPI原始數據,而不會發表評論。此次配發的張立群文章似乎旨在減輕外界對通貨膨脹壓力的擔憂。”
昨日,國家統計局發布工業產值數據時再次配發了評論文章,其中是否有何深意?
作為《如何正確看待工業生產增速的回落?》一文作者,祝寶良昨日對記者表示,此文是專門針對統計局公布的數據而作,今后可能還會寫一些類似的經濟數據述評文章。被問及本次撰文是否是出于維穩目的時,他僅表示“這次情況比較特殊”,拒絕再做評論。
張立群也對記者表示,評析文章是針對數據所作解讀,不希望媒體過多關注寫作動機。
昨日,統計局一位知情人士亦表示,這些專家的數據解讀屬于個人署名文章,均不代表國家統計局觀點,作者文責自負。至于與數據一起發布是否另有深意并不清楚,亦未表態今后是否還會發布此類文章。
中信證券研究部副總裁、首席策略分析師程偉慶說,官方在出臺敏感數據的同時配發專家述評,顯示了官方偏好,意圖不外乎引導市場也朝這個方向理解。“但現在市場早已麻木了”。他說,股市主要對真正影響經濟增速的指標,如出口波動性、投資、消費品價格等數據感興趣,本次公布的工業生產增速屬于總量數據,市場對此不是太感冒,假如波動值在合理范圍內,應不會對市場造成太大影響。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