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史克一則廣告片說的是光愛學校校長石青華和流浪孩子們的故事,引來社會各界紛紛獻愛心。企業在廣告片中宣揚的不是產品,而是一種企業公民的價值觀。
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從而進行知識開發、模型設計、方案策劃、產品經營,為社會提供產品和服務的經濟組織,它當然不是一般法律意義上的“公民”,而喜來健卻將自己稱為“企業公民”。
樹立“企業公民”意識
喜來健的這種稱謂,是基于聯合國的一份全球性協議,即“企業公民倡議”。1999年1月,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提出了這份“全球協議”,并于2000年7月在聯合國總部正式啟動。協議號召全球企業應對社會肩負起應有的責任,而不僅僅是賺錢。
9月12日,喜來健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再次向吉林省捐贈了第二批200萬元助學善款,該筆善款設立的“喜來健教育資金”將用于當地教育事業的發展、建設,其中包括優秀學生獎學金、貧困學生助學金、教育設施改善、學校建設、增強師資力量等。之前,公司在2005、2006、2007年還分別在北京、天津、山東、云南等貧困地區捐建了“喜來健希望小學”。對此次捐贈,喜來健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張道根總經理表示:“作為企業公民,公司一直在兢兢業業地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恪守作為一個合格企業公民的莊重承諾”。
時至今日,聯合國全球協議已經啟動近8年,雖然有不少企業加入了這個協議,但更多的企業則依舊徜徉在“社會責任”門外,其中甚至包括很多大公司,其中部分原因是這些企業擔心一旦做出承諾,會在運營上被束縛住手腳,從而影響企業的利潤生成。
作“好公民”就有好效益
事實上,這種擔心是完全多余的。其一,“企業公民”的提出,在道德上確實有正面意義;其二,一個企業一旦被人們認可是對社會負責任的企業,其美譽度會大大提高,從整體角度講,企業因此在經營上的收入會遠遠超過慈善的付出。
作為我國溫熱器行業中的龍頭企業之一,喜來健在經營中采取了一種獨特的商業運營模式:免費體驗營銷。主要特點就是通過免費體驗以及與消費者的深入溝通,把產品銷售給真正有需要的消費者,營銷的關鍵之一就是在消費者心中建立起深度信任,從這個角度講,喜來健必須成為具有很高美譽度的公司,才能真正贏得消費者信任。事實證明,喜來健“企業公民”的經營理念是成功的,進入國內市場短短幾年,這家公司幾乎沒做什么廣告,就把銷售額做到了10億級的規模。
類似案例的還有中美史克公司最近的芬必得廣告。中美史克通過對光愛學校的捐贈與宣傳,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把校長石青華和流浪孩子們的故事迅速的推向全社會,使越來越多的社會愛心人士通過不同的方式為光愛學校的孩子們獻上自己的愛心:有人送來整車的大米,有人送來新鮮的蔬菜,有人為孩子們帶來越冬的棉被。一則廣告之所以引起這么大的連鎖反應,能夠感動無數人,也是因為中美史克宣揚的不是它的產品,而是一種企業公民的價值觀。
將社會責任融入經營理念
外資企業在中國,更應該爭做“企業公民”。喜來健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張道根總經理表示。從企業公民角度講,中國企業正處在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很多企業追逐利潤的欲望強烈,不熱衷甚至不了解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對如何擺正企業與社會的關系,如何發揮企業的社會責任,企業到底應該肩負起哪些社會責任等問題茫然無知。
從現實環境來說,外資企業要做大,必須擺脫可能存在或已經存在的兩個陰影:一是一些消費者認為外資企業畢竟不是土生土長的“自己人”,他們來此投資只是為了賺取利潤,毫無感情可言;二是在國外的消費者則多從當地的媒體和廣告上得知,外企到中國是為了享受優惠的稅收、低廉的工資、寬松的勞動法規……所以,外企要消除這些誤解,真正在中國扎下根來,就要比本土企業更注重承擔社會責任,為社會做貢獻。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