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收食品“免檢牌”
三鹿問題奶粉引發的奶業地震,余波正向全食品行業蔓延。國家質檢總局9月17日公布,即日起停止所有食品類生產企業獲得的國家免檢產品資格。對此決定,質檢總局稱,是“考慮到食品的特殊性和導致食品安全事故因素的復雜性”。
而在此前,質檢總局公布22家奶粉企業檢出三聚氰胺,其中不乏取得“國家免檢”資格的大企業。“國家免檢”非但沒有成為質量保證,反而變成了企業違規的掩護傘。這如同一記響亮的耳光,打在那些著名品牌的臉上,同樣也讓相關質檢部門尷尬不已。
“這么多國家免檢的企業統統卷入風波,這顯示出,食品行業里即使大企業也難免有漏洞。”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南慶賢教授告訴記者:“食品與民眾健康緊密相關,哪個環節出問題影響都很大。并且,原料還是我國目前食品企業最薄弱的環節。因此,當前情況下取消‘免檢’是合適的。”
而國家質檢總局稱,停止所有食品類生產企業獲得的國家免檢產品資格,是“考慮到食品的特殊性和導致食品安全事故因素的復雜性”。
食品安全不能免檢
曾經被企業視作金字招牌,反復在宣傳廣告中夸耀的“國家免檢產品”,大眾并不陌生。該制度始于2000年,是基于對部分企業的信任度的一種激勵措施。
然而,這個“看上去很美”的政策,是否適合質量安全頻發的食品行業呢?
天津一家罐頭加工廠負責人告訴記者,食品工藝環節多,原輔料配比也很復雜,即使把關再嚴,也難免出現問題。多年從事這個行業,他認為,“食品安全風險可謂‘防不勝防’,真要對企業、消費者雙方都負責的話,誰也不該免檢。”
“‘免檢’制度一直就廣受質疑。這次的問題奶粉事件暴露了食品監管中的不少弊端,也證明了免檢制度在當前是不合適的。”信達證券食品行業分析師康敬東告訴記者,包括這次問題奶粉事件,免檢制度恐怕也是原因之一。當前奶業產業關系不協調,企業始終掌控著原奶收購的定價權,奶農權益得不到保護,兩者難免有沖突。在這種情況下,監管和檢測必須加強,而不應缺位。
“當時好多專家就強烈反對,認為不能這么干。從免檢制度推行的實際情況來看,最大的貢獻與目的,恐怕是給企業多增加一個為品牌‘貼金’的噱頭,給某些部門多創造一個‘吸金’的機會。”一位在質檢系統工作20余年的資深人士對此一針見血。
有利降低行業潛在風險
“所謂‘真金不怕火煉’,對于真正規范生產的食品企業,即使取消‘免檢’恢復檢驗,也沒有關系。”南慶賢認為,取消“免檢”對食品企業應該不會有太大影響。但由于質檢總局規定,即日起禁止相關包裝和廣告,恐怕會使企業在包裝材料和廣告上造成不小損失。因為許多大型企業的包裝定額通常是半年甚至一年的量。
“除了減少檢測成本以外,企業最看重的其實是‘免檢’標志的品牌宣傳作用,借此顯示自己產品在同行業中出類拔萃。”康敬東向記者分析,安全事故頻發已經一再挫傷行業信譽,加強監管反而有利于降低食品行業的潛在安全風險,挽回消費者信任度。長遠來看,對食品行業是有好處的。
“這其實還只是一個開始,相信未來還會有一系列嚴厲措施陸續出臺,以保證食品生產的絕對安全。”南慶賢表示。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