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是條異常艱辛的路

2009-05-09 17:47:51      挖貝網

  從名校大學生畢業后賣肉、擦鞋、修車、做連鎖店老板,到一家家大學生科技創業公司“拔地而起”,有關大學生創業的討論總是格外熱鬧。在大學生就業形勢越發嚴峻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提議,應該鼓勵大學生以創業帶動就業。

  據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統計,自2006年迄今,基金會已投資的293家大學生企業中,有穩定銷售收入、利潤與一定發展前景的企業約有50家。但基金會同時也坦言,這些企業距社會風險投資和產業資本的標準,仍有很大距離;而零點公司2007年的一份調查顯示,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只有0.01%,接近于零。

  “創業是一條異常艱辛的道路。你為什么要創業?僅僅是為了錢多一點嗎?事實上,很多大學生并沒有整明白這個問題,那又哪來創業的動力?哪來面對失敗的思想準備?”以創業起家的“過來人”,均瑤集團副董事長王均豪如是說。

  小作坊同樣可做“大文章”?

  現象一:在剛剛閉幕的2008全球創業周中國站活動中亮相的大學生巡展企業,幾乎清一色是以科技為導向的創業企業,其中信息技術、光機電一體化、節能環保及新材料公司,占85%以上。

  現象二:大學校園里的很多復印店、二手書店、書報亭里,都出現了稚嫩的學生面孔,他們是這些小店鋪里的“學生老板”。從北京大學畢業生陸步軒開出“眼鏡肉店”,到復旦學子趙宇回母校賣盒飯,人們不禁心生疑惑:這就是所謂的大學生創業嗎?在人們的觀念中,“創業”二字前加上了“大學生”的光環,就只有比爾。蓋茨、馬云這樣的商業精英才能被奉為“創業英雄”。

  反方觀點:既然是創業,必須有資本介入,必須是技術密集型。如果不涉及風險投資,又缺乏自己的核心技術,又怎么能稱得上創業呢?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創業教育負責老師李俊說:“雖然兩種類型的創業同時存在,但基金會始終以具備科技含量的企業,作為學生創業的導向。”那些“小本經營”的小作坊,本質上和個體戶沒多大區別,絲毫體現不出大學生的核心優勢。

  正方觀點一:“創業是否就意味自己做大老板呢?”上海溫州青聯主席周星增說,這固然是成功創業的一種形式,但大學生創業沒必要將其作為唯一的目標。“通過努力,只要賺錢了,哪怕只是賺了一塊錢,那也是一種成功。”

  正方觀點二:小作坊同樣可以做出“大文章”。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印杰教授表示,大學生創業沒必要一味死盯著高科技和專利技術,完全可以放下“身段”,尋找機會。“從趨勢上看,現代服務業是一個很適合大學生群體創業的領域,其投入成本低、智力成分高,只要能夠發現需求、創造需求,就能闖出一片天地。”

  想壞腦子創業不如先就業?

  現象一:據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統計,截至今年6月,基金會所資助的大學生創業企業,已經為1641人提供了就業崗位。

  現象二:創造一定就業崗位的創業,肯定不是一兩個“小本經營”的作坊能承載的。沒有規模資本的介入,勢必不能起到帶動就業的功能。事實上,風險投資公司一般會選擇有過一兩次失敗經驗的人,因為有過失敗經驗后,初創型企業才會有“前車之鑒”。據業內人士透露,風險投資商對于初出茅廬的大學生一向“不感冒”。因為大學生在創業失敗后,很難再卷土重來,風投公司不愿為初創型企業“交學費”。

  反方觀點一:李俊老師指出,創造崗位、帶動就業是大學生創業的結果,而不是目的。“我們不能把帶動就業作為目標,以此鼓勵大學生創業,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會讓學生創業走入歧途。”

  反方觀點二:“大學生一沒經驗,二沒經濟基礎,要想創業談何容易?與其日日想、夜夜想創業,把腦子想壞了,不如腳踏實地地先去找一份工作。”上海市工商聯溫州商會副會長吳建光用“積累經驗、發現商機、等待機會”來概括他的建議。

  教學生做“打工仔”有問題?

  現象一:復旦光華公司是大學生自己創辦起來的公司。當年光華公司的兩位學生總經理,現在一位是復旦大學985平臺的負責人,另一位是學校某知名學院院長。據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汪源源教授介紹,他在上世紀90年代初研究生畢業時,同班有兩名同學分別去了兩家剛創辦的公司:深圳華為和上海復星。其中一人堅持到現在,已成為華為的副總裁,而另一個去了美國,現在仍是“打工仔”。

  現象二:據某知名高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同學透露,現在學校里雖然也開設了創業類的課程與講座,但感覺“流于形式”,很多講授創業教育的老師,本身沒有創業經驗,甚至連在企業的工作經驗都沒有。“‘紙上談兵’可以頭頭是道,但要付諸實施,是難上加難。”

  觀點一:“對于有創業激情的大學生,我們有責任為他們提供最優的資源,幫助他們實現夢想。”印杰認為,提供資源是學校責任,是否能出現創業的成功案例,那不是高校追求的目標,“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據了解,上海交通大學為有創業理想的學生,提供了一整套課程培訓,本科二年級一直到碩士、博士均可以參與到此課程中來。在這個培訓平臺上,國內具備創業經驗的優秀企業家,會為大學生開講座,告訴他們創業的經驗。在上海交大,風投公司每年有投資意向的一兩個項目,總是出自這個培訓課程。“光有創業的火花是不夠的,我們要給學生提供創業的訓練平臺。”

  觀點二:“我們并不要求學生一畢業就去開公司,但如果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一輩子以做個‘打工仔’為目標,那我們的教育就有問題了。”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楊堅爭教授認為,創業需要各種素養與精神,但無論是大學的教材還是教學體系,都沒有把創業所需的精神融入其中,導致高校培養出來的大部分學生都是“就業型人才”。

  學生創業助推產學研合作?

  現象:高校教授長期埋頭于實驗室鉆研課題,而要將科研成果轉變為產品、對接市場,實在沒有時間與精力。“我們不可能既做教授,又做企業家,而如果這些科研成果不能進入市場,只能是實驗室里的成果。”不少高校教授都曾經嘆過這樣的“苦經”。孫洪濤曾經是汪源源教授的學生,這位曾上過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的創業大學生,在2004年3月就發起創辦了上海復展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專業技術嫁接市場。

  正方觀點:“學生創業是實現高校產學研合作的一個渠道。”汪源源認為,科研成果可以通過單一學科解決,而轉接市場需要經過很多環節,團隊、人力、運營等。近年來,復旦大學允許本科生進入教師實驗室,了解前沿科研領域,“這批學生既可以跟著導師熟悉科研成果,又有時間與精力組成團隊,探索市場,把科技成果轉化成生產力。這些學生創業的話,可在高校和市場之間,起到‘橋梁作用’”。

  反方觀點:“能成為‘幸運兒’的大學生終究只是少數。”畢業于上海某重點大學的小偉說。本科期間,小偉曾在“首屆美國馬里蘭大學中國商業計劃書大賽”和“李光耀杯全球商業計劃挑戰賽”中入圍前三,大四時又和同伴一起籌劃開辦了公司。他分析,商業模式與贏利模式是非常容易“拷貝”的,大學生由于缺乏市場經驗與人脈資源,即使有了新鮮、成熟的想法,也極有可能剛進入市場就被更有經驗的公司復制。“別人會在更短的時間內比你做得更好,除非你所擁有的技術是‘獨一無二’的,但這樣的機會少之又少。”

  點評:近年來,在大學生群體中確實出現了一些創業成功的個案,但時下“大學生創業”是否已經成為一個“真命題”,還有待商榷。對于學生創業問題,各方還須冷靜、理性地看待,不能僅僅因為少數已經成功的個案,而把結果作為導向,過度追求學生創業成功的比例,這樣只會適得其反。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