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計算公式賺錢 智能交通商業模式

2009-05-09 17:52:42      挖貝網
你是否渴望早上上班,看著手機就可以隨時調整自己的行車路線:繞開最擁堵的路段,躲避交通事故現場,以最快速度直達工作地點。但是,你一定也知道即便是擁有GPS導航和收聽交通廣播的駕車一族,規劃行車路線也并非易事,路況瞬息萬變,GPS系統只能指路但不能判斷狀況,而交通廣播往往是滯后的。

  但是現在,上海移動推出的一項“智能地圖”業務以及一些豪華車上配置的智能交通分析系統,卻都可以幫助駕車者按路況變化隨時調整路徑,讓駕駛員的行駛路徑充滿智慧。

  這代表著一種全新的軟件技術——智能交通分析系統——開始被廣泛應用,其首創者——智能交通數據分析公司——在中國成功落地。

  上海得美慧信息科技公司是最早將這一個技術從美國帶入中國國內的拓荒者。根據美慧的預計,2007年,中國的智能交通市場會開始啟動,而美慧董事長冉斌認為,國內市場3年內應該有20億美元市場產生。于是早在2005年,冉斌回國創業設立了美慧科技。

  這家不擁有終端、不擁有信息資源,只擁有分析能力的公司,怎么看都不像在中國智能交通領域可以有所作為的料。事實上,由于一開始無法獲取政府部門掌控的交通數據源,美慧的商業化進程也的確不順利。

  今天,這家公司出人意料的成功發展,背后恰恰體現了中國的“信息環境”和“商業環境”正在發生的快速變化。

  不可能的“大市場”

  智能交通行業在美國已經非常成熟。在美國,所有的交通信息、路況都是公開的和免費的,這是基于美國政府“只要是用納稅人的錢辦的事就應該免費向納稅人提供”的原則,因此很多途徑都可以免費獲取美國各地的交通信息。

  美國交通信息服務本身的商業化路程也已經有長達30年的歷史,現在已經產生若干細分領域的上市公司。其商業原理非常簡單,就是基于現有交通數據開發各種不同性質的增值服務。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交通研究中心博士后畢業之后的冉斌,在1996年創立的美國慧通公司,就是一家以交通數據的建模和智能分析預測見長的專業公司,并與Google、雅虎等形成了戰略合作關系。

  但是這種商業模式在中國國內卻是行不通的。即便在理論上也是免費的,但交通信息由各地和各不同部門整合,如在上海有上海市交通建設委員會,在北京則是北京市交委和交管局,由于管理職能權限的條塊分割,每個部門都把信息作為自己的工作成績而不愿意共享,作為一個商業化的公司如果想獲取這些信息,則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冉斌說,作為一個本土資源相對薄弱的美資公司,“直接以這種方式獲取信息的成本會很大。”

  在美國,參與競爭的公司大家都比較公平,因為基礎平臺是一樣的,好比賽車,道路是暢通的,決定因素唯有賽車手自己,但是在國內,“賽車手必須自己去修路”,政府的條塊分割管理,使得這些基于基礎設施資源的項目和商業計劃的成敗因素變得不確定,和政府關系緊密的公司有著資源上的先天優勢。

  中美市場的巨大差異,讓回國后的冉斌覺得自己整個商業模式都不得不改變,盡管作為他在美國創立的慧通公司,已經成為美國最好的智能交通數據分析公司,并開拓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專業化發展路徑,但是到了中國國內,這樣的專業化定位卻顯得并不實用。在一個關系型商業社會里,技術優勢并不一定能夠迅速轉換成市場優勢。

  產業鏈區別也是中國和美國市場的巨大差異之一。在美國,智能交通行業是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的產業鏈。如2007年被諾基亞收購的Navteq,就是全美最大的電子地圖提供商,慧通公司則專職于基于地圖上的交通數據分析,雅虎和Google等應用開發商,則將這些數據和分析結果打包賣給有著不同需求的終端客戶。

  但是國內市場尚不存在這樣的分工關系。處于絕對優勢地位是四維圖新、高德、瑞圖萬方、靈圖等電子地圖制作公司。出于國家安全考慮,國家對電子地圖制作資質多有限制,在電子地圖領域能夠有所作為的企業,大多能夠和政府形成一種緊密的關系型合作,或者這些公司本身就是“國家隊”。這些公司在獲取政府掌控的交通信息方面也更有優勢,于是在中國,幾大地圖公司都想涉足交通信息分析領域。2007年,首家獲得電子地圖制作甲級資質的四維圖新公司,就斥資收購了國內僅有的幾家本土交通信息分析公司之一世紀高通,四維圖新自己的核心技術是導航地圖的制作,通過收購,又成了中國首家支持動態交通信息發布及導航應用的地圖廠商。2008年年底,另一家本土交通信息分析公司上海優途也被收購。

  

機遇乍現

  對于擁有信息分析能力的美慧公司來說,獲取數據資源其實是第一要素。冉斌開始“削尖腦袋”爭取獲取資源的機會 ,冉斌先后考察了北京、天津、廣州等城市,最終將美慧公司總部選擇在了上海,一是因為上海路況復雜,智能交通應用的需求最大。另外,上海的交通資源更加多元化一些,比如冉斌找到了政府以外的一個突破口——電信運營商。

  美慧掌握著利用手機基站定位來采集交通數據的技術,而電信運營商也需要具備技術能力的公司為其發展手機增值業務。于是,美慧首先和上海移動展開了基礎交通數據分析方面的合作。上海移動為其提供數據源,美慧對數據進行分析之后,開發成能夠使用于手機上的交通信息分析產品,并成為移動夢網上的一種增值服務應用參與上海移動的利潤分成。

  這成了美慧在國內市場存活的第一個機會。

  在基站采集分析技術方面積累多年以后,冉斌及其團隊已經成功掌握了很多基于移動通信網絡的交通數據采集、處理和多源交通數據融合方面的技術專利,而在這方面,全球只有AirSage、IT IS等少數幾家公司有此能力。

  而這一技術相對于傳統路況采集技術是有優勢的。傳統路況數據的采集方法,是在固定地點放置監視器或是流量傳感器,以此數據來判定該路段的擁擠程度。以上海為例,這種粗獷的方法只能覆蓋主要幾條高架和隧道,如果要將感應器鋪設到全市所有道路,則要花費幾十億元人民幣,而且這種技術的維護成本很高,在美國,每年大概要花費20億~30億美元來維護整個固定檢測器交通數據采集系統。

  但是美慧的技術,使得他們可以方便地使用現有的電信運營商設備,直接采用手機基站來實現定位,然后通過實時回傳GPS坐標的方式,也能夠實時取得最新的路況信息。只要手機到達的地區,運營商后臺能夠知道用戶的位置和運動狀態,美慧科技就可以通過分析手機位置的變化,得到實時的交通路況信息。這一技術方案據稱只需要傳統方式5%的成本,就實現數據的全覆蓋。

  但是新的解決辦法也帶來了一些技術難題,上海有上千萬手機用戶,數據紛繁復雜,另外,上海地面高架橋層層疊疊,地下隧道、地鐵也是星羅棋布,冉斌說,這種上下完全重疊的道路狀況在國外是很少見的,如何分析同一垂直線上不同高度手機用戶的真實交通軌跡,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課題。

  經過2年的本地化研發,美慧公司創造性地開發了一套新的估計模型,這種技術借助車輛和人的行走時在軌跡上的規律性,有效甄選、區分和處理立體結構之下重疊道路的數據。

  至此,數據源及其分析的問題基本為美慧所解決,而更大的機會也在去年開始顯現。

  為了能夠成功舉辦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海政府在2008年計劃實施一個完整的上海世博交通保障戰略,有關政府部門分析了上海世博會交通信息服務的需求和特點之后,明確提出了上海世博會交通信息服務系統的功能和框架,并且向社會各層企業公開招標,以完成這些計劃的實施。由于前期積累形成的競爭優勢,美慧為招標方提供了一套混合數據分析方法:以移動網絡數據源、GPS數據源、交通事件數據源為主,結合其他多源數據的采集、建模、融合及發布,并由此在招標中脫穎而出。

  這樣,在智能交通的產業鏈條中,有移動運營商的手機終端和通過移動基站采集的信息,再加上政府開放的多重交通信息,而美慧作為掌握分析技術的企業,終于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技術優勢,幸福地“做一家真正的技術公司”。

  在中國整體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的背景下,信息的充分化和開放化或許將讓這樣的機會越來越多,很多原本“不可能的大市場”,也必將由此打開。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