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創造能力是否就意味著企業具有絕對的優勢呢?
研發可謂是寶潔公司的心臟,每年為其創造大量的專利,但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卻擺在寶潔的高管面前:研發對企業產品的貢獻率很低。
最新的數據顯示,到2008年寶潔每年的研發費用達到了25億美元,寶潔兢兢業業的研發人員創造了3.8萬項專利,但只有10%應用到了企業產品上。
寶潔一直試圖化解這樣的尷尬,如何為大量的專利尋求外部需求者,如何打破封閉的實驗室尋求更切合消費者需求的技術和服務。
從研發到聯發
首先觸動寶潔研發模式的“游戲顛覆者”是雷富禮。這位在2000年寶潔低谷時期臨危受命的CEO,一直致力于打破寶潔傳統的商業模式。
當改革觸動企業核心領域時,如何讓人相信這是“創新”而非簡單的“改變”?
這就要看改革的結果能否帶來價值。
然而,改革在擁有近170年歷史的寶潔公司似乎并不那么簡單,文化的積淀在改革時一定程度上成了壁壘。雷富禮試圖更多地借用公司外部的成果來提升產品和服務。這看起來像對寶潔研發部門的“貶低”。支持和反對的聲音都很強烈。
最終,雷富禮將寶潔的核心地帶——研發(Research Develop)變成了聯發(Connect Develop)。即聯合外部研究機構、客戶、供應商、個人甚至競爭對手來開發市場新產品。
于是,寶潔開始全球招募創意,實現“內生性增長”。
而所謂“內生性增長”的實現途徑就是寶潔創建了一個“聯合+發展”網站,這個被稱為“創意集市”的網站像BTOB,也像BTOC.寶潔開始在網站上有針對性地發布需求,尋找外部創意,并把這些創意轉化為新產品和服務。同時,外部研發成果(機構或個人)可在網站上發布,寶潔專門的機構負責審核這些創意能否市場化。
“過去18個月寶潔大概收集到了3700多個遞交方案,但是在中國大概不超過20多個左右。”寶潔亞太區聯系+發展總監Ashish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說。
繼而,寶潔的“創意集市”——聯發網站也在中國推出,目的是拓展更多的中國合作者,也代表著寶潔“開放式創新”的全球演進。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寶潔需要用食用顏料在“品客”薯片上打上圖案和文字,這需要一個每分鐘噴印3.4億滴的印刷系統,且圖案不能重復。寶潔的研發隊伍無法提供這樣的技術。于是,寶潔在網站上發布需求,最后,來自意大利博洛尼亞市的一家小型烘焙設備公司提供了這項技術。從這項技術提供到產品上市不到一年(寶潔過去的方法要至少兩年),而且成本比自有研發要小。寶潔公司的銷售額增長率也因此提高到了兩位數。技術提供方也收到了寶潔公司的技術轉讓報酬。
事實上,寶潔通過“中介”把外部的技術創新為寶潔所用,也將寶潔的某些技術和專利轉讓出去。寶潔公司大中華區“聯系+發展”部門經理金浩芳博士告知記者,到2006年,寶潔市場上的新產品中50%的創新來自于外部的成果。
不排斥與競爭對手合作
采訪中,寶潔亞太區聯系+發展總監Ashish向記者展示了一個功效甚佳的塵撣,而這正是其日本強大的競爭對手Unicharm研發的。寶潔與Unicharm洽談合作后,幾乎不做改進就推向了北美市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寶潔的研發高管一再強調和創意合作伙伴的“共贏”。在與公司的合作中,或者進行利潤分成,或者提供技術酬勞。這要視技術提供者的需求而定。
這種利益分配方式為寶潔爭取到了更多的合作者。金浩芳表示,清華大學是寶潔長期合作者。因為雙方的合作模式驅動,吸引了更多的500強企業與清華合作。從而使清華和企業合作的橫向基金在中國高校占首位。
隨著寶潔“開放式創新”的發展,金浩芳強調,寶潔的研發實力不是在弱化而是強化了。從寶潔的研發經費和團隊可以看出。2004年,寶潔的全球研發費用是16億美元,2007年是22億美元,2008年達到25億美元。
“寶潔希望既有內部基礎來創造知識產權,又有聯發的信息結構創造智力伙伴。”雷富禮的話意味著,寶潔將實驗室打破并雙管齊下,意圖不是尋找發明創造,而是發現市場機會,最終目的是為消費者創造價值。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