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因素:重獎之下必有創新?

2009-05-09 18:00:39      挖貝網

  2001年秋天時,彼得·迪亞曼蒂斯看起來已經走投無路。1996年,這位出生在紐約市布朗克斯、一副書呆子模樣的博士曾成為各大媒體頭條新聞人物。當時,帶著成為宇航員的夢想,迪亞曼蒂斯宣布將支付1000萬美元以成為世界上第一位依靠私人資助飛入太空的人。他相信,這筆錢有助于刺激私營宇航產業發展,也能為他自己招攬些生意,或許真的能把他送上月球。但事實上,迪亞曼蒂斯無論如何也拿不出1000萬美元,不過他成立了一個名為“X獎基金會”的非營利組織,負責組織這場“飛向太空”的發明大賽。他當時堅信,憑借這個點子能輕而易舉地從企業贊助商那里籌到錢。但他錯了。實際情況是,沒有人愿意為他的競賽拿出那么多錢,尤其是在2001年“9·11”恐怖襲擊事件之后。眼看這場比賽就要無果而終了。

  但如今形勢截然不同了,47歲的迪亞曼蒂斯經常被人稱贊為夢想家。他的大獎允諾不僅找到了資金支持,還掀起了一場讓人寄予厚望的太空競賽。2004年,迪亞曼蒂斯把1000萬美元獎金授予由微軟聯合創始人之一保羅·艾倫資助的一個研發團隊。自那之后,“X獎基金會”又開啟了3個新領域:超高效汽車、人體染色體排序和訪月太空旅行。迪亞曼蒂斯和同事如今正在評估一些潛在資助商提出的新競賽項目,涉及主題包括提高醫療水平和推動潔凈能源研發等。如果確認點子不錯,基金會接下來將著手制定競賽規則并招募參賽選手。

炒作天才
“X獎基金會”為各類組織、企業甚至美國聯邦政府樹立了一個典型。其成功的套路為:首先公布一項引人矚目的科研題目,然后找到肯為獎金買單的資助者,接著只需等待那些絕頂聰明的人相互競爭,直到找到題目的答案,最后愜意地宣布獲獎者。效仿“X獎基金會”,美國和歐洲如今已出現數十個類似的科研競賽,內容包羅萬象,比如找到“盧·格里格怪病”(LouGehrig's disease)的治療方法和攻克困擾人類數百年的數學迷題等;獎金從7.5萬美元到5000萬美元不等。

  各種競賽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問題也隨之而至:它們能否推動超越現有的技術極限?與傳統的研發體制相比,它們是否更加有利于突破瓶頸?樂透大獎般的激勵措施是否有助于解決異常復雜的難題?或者,它們是否只是企業家名利場內一時的時尚,僅僅局限于更小范圍內的技術挑戰?

  毫無疑問,迪亞曼蒂斯相信,金錢刺激下的競爭將使一些“世界范圍內的重要難題”迎刃而解。他回憶說,當自己提出為太空旅行技術設立獎金時,“不少人認為這是個愚蠢的想法,因為沒有人能夠最終獲獎”。如今,獎金已花落人家。不過,迪亞曼蒂斯承認,也有一些問題不是“拋出獎金”就能解決的。的確,至少有一些科研人員不把這些競賽當回事。休斯敦貝勒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人體基因排序中心主管理查德·吉布斯強調說,之前沒有誘人的獎金時,科學人員同樣在脫氧核糖核酸(DNA)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X獎金看起來確實不錯,”他說,“但那不是科研的真正激勵因素。”不過,吉布斯等科學家也表示,如果競賽能夠激起人們的科研熱情,那也不是什么壞事。

  迪亞曼蒂斯為人謙遜,臉上總是帶著微笑。在基金會位于加利福尼亞州普雷亞維斯塔新城的新總部內見到迪亞曼蒂斯時,他身穿一件亮黑色尖領夾克衫,上衣內的黑色襯衫敞著領扣。他的這間寬敞的辦公室簡直就是一個宇航用品展覽館,既有演員威廉·夏納出演《星際迷航》時的個人劇照,也有各種型號的太空船模型,還有一把引人注目的劍,這是迪亞曼蒂斯個人榮譽的象征。因在宇航商業領域內的突出貢獻,他2006年贏得Heinlein獎,獲獎金50萬美元。X獎的成功部分應歸功于迪亞曼蒂斯在商業炒作方面的天賦,同時,他自己也演繹了一段堅持不懈、終獲成功的傳奇。

  迪亞曼蒂斯1987年在麻省理工學院取得宇航工程專業碩士學位,1989年又在哈佛醫學院學成畢業。但1994年他放棄了先前所有專業,轉而致力于宣傳太空旅行。當迪亞曼蒂斯獨自一人創辦“X獎基金會”時,名稱中的“X”只不過是個代號,準備日后自己想到一個合適的名稱時再予以替換。他最初的競賽活動策劃效仿了1927年查理斯·林白只身飛躍大西洋的案例。與如今不少競賽的發起者不同,迪亞曼蒂斯當時根本就拿不出獎金,但他相信,在私人資助的飛行器實現太空旅行之前,自己肯定可以籌到這筆獎金。

  “X獎”競賽2001年處于最低谷時,迪亞曼蒂斯為競賽買了一紙確保1000萬美元獎金最終可以發放的保單。但他當時實在是太窘迫,就連5萬美元的首期保費都拿不出。這時,不知從哪里冒出了一個名叫阿努什·安薩里的有錢人,此人懷揣著自己投資電信業賺得的數以百萬計美元的資產。安薩里支付了首期保費,隨后成為競賽的資助人,迪亞曼蒂斯也把競賽名稱改為“安薩里X獎”。如今,迪亞曼蒂斯的座上賓包括物理學家兼作家史蒂芬·霍金、Google聯合創始人塞吉·布林和拉里·佩奇,他們均是“X獎”大賽現在的中流砥柱。

  如今,迪亞曼蒂斯的贊助人紛至沓來。他說,這個世界上有數以百計的億萬富翁,“終有一天人們會發現找不到那么多大樓來為資助者命名”。“我從來沒有宣稱獎金激勵是萬能的、能解決一切難題,”迪亞曼蒂斯說,“但如果我們在10年后發現,1億美元或10億美元的獎金確實帶來重大課題的攻克,我不會感到吃驚。畢竟,我們從根本上說就是為競爭而生。”

  迪亞曼蒂斯的名字現在經常與科研競賽聯系在一起,但從歷史角度看,并不是他最先發現獎金能夠用作高效激勵因素的。1761年,正是在巨額獎金的刺激下,英國鐘表匠約翰·哈里森找到了測量經度的方法。相比200多年前破解經度謎題的故事,人們可能更容易記起競賽機制近些年的功績。它促成了罐頭產業的出現,加速了汽車工業的發展,還在1996年引發電腦與人腦的首次國際象棋大戰,那場比賽的主角是國際象棋大師加里·卡斯帕羅夫。不過,在20世紀,政府撥款和企業研發投資成為科研課題獲得資金的主要方式,競賽機制似乎難覓蹤跡,直到迪亞曼蒂斯的“X獎”出現。

  不過,我們仍要問,獎金刺激真的比現有的其他激勵方式更管用嗎?至少華盛頓大學醫學和人體基因排序中心負責人理查德·威爾遜覺得,沒有證據表明競賽機制在他的研究領域內貢獻良多。2008年11月初,威爾遜宣布一項重大突破,他成功繪制了一名癌癥患者的完整基因圖譜,并由此發現一系列先前未知的突變基因,向破解癌癥真正病因的最終目標前進了一大步。當時,“X獎”已設立一項獎金額1000萬美元的科研競賽,目標是找到更簡便、更快速的基因排序方法,使人體基因修正成為常規醫療手段。但威爾遜說,他無意加入這個競賽舞臺。“我們的動機在于尋找突破和創新的機會,”他說,“我們心中想的是病人。我擔心,‘X獎’只是個形式大于內容的幌子。”

最強激勵:“大市場”
發明大獎賽能夠成功的關鍵在于想到一個好的競賽題目。這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個題目既需要能夠吸引參賽者,還需引起媒體關注,如此才能引來財大氣粗的資助者投入重金。目標發明需要有挑戰性,但又不能太過虛幻以致不可能實現。迄今為止,宇航器大獎賽的運作看起來最為完美。參賽者能夠發現,世界上有數以百萬計科幻小說迷。另一個具備潛力的領域是汽車,狂熱愛車族的成員數量同樣不小。迪亞曼蒂斯打算2010年為他的清潔低能耗汽車發明大賽舉辦一次公路拉力賽,行駛路線覆蓋美國6個城市。屆時,迪亞曼蒂斯有望再次在媒體上引發騷動。
如今對于迪亞曼蒂斯的關注點在于,他的大獎能否催生出效果不錯且成本合理的石化燃料替代品。“X獎基金會”2007年4月宣布將舉辦一次有關生物能源的千萬美元大獎賽,隨后還推出一系列科研大獎賽,比如發明航天清潔能源、改善能源儲存和為發展中地區的農村發明一種兼顧供水、供電和網絡寬帶服務的系統等。但基金會發展部主管賈伊森·摩根說,迪亞曼蒂斯的助手研究了“數以百計的參賽發明”后,決定延長比賽時間。“現在收到的一些發明確實實現了技術突破,但在我們看來還不夠超前,”他說,“我們心目中的得獎發明需要是革命性的,需要抓住人們的想象。”

  這樣的挑戰或許有些太大了。競賽課題越重要,就越有可能早已吸引了大量資助和科研力量。這樣的競賽盡管能吸引投資者設下大獎,但影響力仍會受到限制。替代能源恰恰屬于這類課題,政府和企業每年都會在這一研究領域砸下數十億計美元。“最大的刺激因素還是市場潛力,”太陽計算機系統公司(Sun Microsystems)聯合創始人維諾德·霍斯拉說。他對于替代能源研發的投資力度在硅谷內屈指可數。

  但迪亞曼蒂斯堅信,即使是這種老生常談的科研課題,他的“X大獎”也能獨樹一幟。他說,他的最終目標是讓資助者自覺投入為社會謀福利的事業,“解決能夠影響人們思維方式的重大問題”。這樣的理想讓人稱贊,但就像迪亞曼蒂斯自己也承認的那樣,不是每個問題都能在比賽中找到答案。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