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深圳綜改方案》)以“深圳速度”獲批。知情人士昨日向本報透露,方案5月初獲批后已下發深圳市相關政府部門,暫未對外正式公布,深圳成為現有7個綜改試驗區中,綜改方案獲批等待時間最短的一個試驗區。從而標志著深圳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
這位消息人士透露,《深圳綜改方案》賦予深圳在經濟體制改革、社會領域體制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完善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進行綜合配套改革,“但只是初步框架,沒有具體的措施,深圳市政府部門最近正在就如何落實細化方案。”
記者了解到,除了本報已報道的“深港五大中心”順利獲批外,值得關注的是,深圳的“特區版圖”范圍有望擴充。這也使提了10余年的深圳“特區范圍”擴大到羅湖區、福田區、南山區、鹽田區之外的寶安區和龍崗區成為可能。但按照國務院的要求,這一步要“另行按程序報批”。
擴容利于深圳邁向國際化
深圳市目前下轄6個行政區和光明新區,其中羅湖區、福田區、南山區、鹽田區位于經濟特區范圍內,寶安區、龍崗區和光明新區地處關外。
“特區外現在除了生產投資環境與特區內存在差距,城市建設較慢外,其他方面的差距不斷在縮小,深圳成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后,最終解決特區內外一體化應該沒有問題。”深圳市政府部門人士對記者說。
深圳市委黨校副院長譚剛昨天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如果深圳“特區版圖”擴充得到批準,有利于深圳實現向區域中心城市向國際化城市轉變,“目前深圳剛剛邁入區域型國際城市的門檻,但是發展不平衡,特區內面積395平方公里,可供經濟開發用地不足,特區外面積1553平方公里,但規劃、建設和管理水平相對滯后,城市化程度不高,降低了深圳的城市整體競爭力。”譚剛說。
他表示,2008年經濟總量排名前五的城市中,北京、廣州、蘇州的面積都是深圳面積的3到4倍,北京面積更大,是深圳的8倍,如果特區擴大了,經濟一體化發展,有助于深圳從國際化城市的初級階段向初中級階段發展,從以產業為主的專業型城市向綜合型國際化城市跨越發展。
“特區版圖如何擴大,國家還沒有明確的說法,因此,雖然有利于深圳一體化發展,但是具體影響多大,得看國家在制度層面如何突破,實際經濟活動中一體化難度不大。”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肖金成昨天接受本報采訪時說。[page]
第三產業投資強度將加大
特區內外一條人為劃分的“線”,也影響著深圳產業的整體布局與分工。
“‘擴版’之事在綜改方案里有提及,如獲批將為深圳第三產業的發展騰出更大空間。以前第三產業集中投入在特區內,特區面積擴大后投資強度必將向寶安和龍崗兩區轉移,而寶安和龍崗兩區的低層次制造業將向周邊地區轉移。”深圳市社會科學院院長樂正接受本報采訪時稱說。
此前,深圳市政府高層也在多個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深圳的產業布局不應該按照特區內外來劃分,應該協調發展。“市政基礎與公共服務設施不足,成為關外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瓶頸,一體化發展后,可以根據各區的比較優勢進行產業功能布局。關外將爭取到更多資源配置,包括服務業在內的高端產業,將轉移到原來發展不足的關外。”譚剛說。
深圳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國世平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卻表示,目前特區內外的經濟優惠政策已經不明顯,特區版圖擴大,對全市的產業結構調整并不會帶來巨大的變化,對產業發展影響最大的將是房地產業,帶來的是較大利好。“以前因為要過關的緣故,關內外地產的差價較為明顯。而一體化會破除這層壁壘,有利于關外地產業的發展。”本報記者 佘惠萍 彭濤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