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報議事廳昨邀各路精英 討論“中國文化產業如何走向世界”
今年文博會上,一個重要的現象是:不僅眾多設計專家、設計大師紛至沓來,世界各國官員,包括歐盟官員、企業家也涌進文博會,進行合作和采購。這對中國眾多的文化產業企業,發出了一個強烈的信號:我們必須走出去,必須向國際市場進發!
昨天,晶報議事廳請來企業家、理論家、政府官員、行業主管者等各路精英,就“中國文化產業如何走向世界”鏘鏘而論,各抒己見,訪談在深圳新聞網上作了直播。
談產業現狀〉〉
政府應大有可為
王為理:我們國家文化產業跟國際市場相比,相對起步要晚一點,文化產品出口在整個對外貿易占的份額較低??傮w貿易是順差的,但是文化貿易是逆差的?,F有少數的文化產品,有兩個比較明顯的缺陷,一是它更多是依靠政府而非企業,另外出口產品結構非常不合理。通俗的說,我們出口的東西絕大部分是一些附加值比較低的東西,電視機或者一些設備、圣誕樹,比較低端的工藝品,這些占大多數。真正靠內容、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這樣一些文化產品、文化服務走出去的鳳毛鱗角。但是近些年這方面有所改觀,特別是深圳在這方面走得相對比較快。。
文化產業企業為何走出去水平不高?一是對國際資源利用能力較差。再一個,文化跟科技結合不夠,這幾年,深圳利用了高新技術產業發達的技術,涌現了一大批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文化科技企業,這些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比較強,抗風險能力比較強,它的品牌效應慢慢地還是凸顯出來。
從福田文化產業的成功經驗看,政府在如何促進文化產業走出去方面應大有可為。整個社會包括政府應真正把對外文化貿易提高到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高度,而不是單純強調提高文化產業值。另外,城市渴望所在地區的文化產業對外貿易水平有實質提高,就必須加大力氣進行制度建設。建立起一套支撐體系后,才能夠引導企業,包括糅合資金、土地等要素,把它引導到向“走出去”方面發展。
談各自發展〉〉
我們都有“第一”
陳曉偉:華視傳媒在2004年12月上市,當時融資1億,現在市值4億多美元。華視傳媒也開創了深圳文化企業走向世界融資渠道的先例。
林延岳:福田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首次列進1+3四大經濟板塊當中。這奠定了文化產業在福田的支柱產業地位。首先在全市率先成立文化產業辦公室,并且每年市政府撥付5000萬資金用于扶持文化產業發展。
封昌紅:這一次文博會首次開辟工業設計展區,深圳工業設計占了全國半壁江山,大的高端工業設計公司都聚集在深圳。據我們調查,大大小小工業設計公司加起來將近500家左右。
李偉:我們研發的電子書,一本相當于8萬本傳統書籍的容量,是一個小型圖書館?,F在技術最大容量可達到32G,全國首創。我相信明后年柔性可折疊的電子紙都會研發出來。文博會直接把我們產品推到國際市場上。新加坡國內的圖書館和大學、包括香港大學已開始和我們展開談判,通過我們的技術協助他們改造圖書館。別人不用在圖書館借紙制的書,而是可以在家里直接借閱,很方便。包括歐洲的西班牙、法國,我們也初步接洽。
談發展模式〉〉
走出去各有高招
陳曉偉:華視傳媒開創了深圳文化企業走向世界融資渠道的先例,主要商業模式看起來其實很簡單:第一學習,第二組合,第三改良,第四創新。要循序漸進,不能一步到位。中國的創新,先要學習世界,然后結合中國的文化特色,看作何應用。
李偉:讓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文化加科技是一種新的創新,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進步,新材料不斷出現、發明、應用,讓我們傳統文化產業都有一個新的契機或者起點去把它在新的市場模式上運作得更好。易萬卷公司就體現了這一概念:本來是做傳統圖書包括電子書的銷售跟閱讀,但加上我們最新用的電子紙墨水筆以及互聯網版權保護技術后,就可以讓讀者比以前更大、更快、更方便、成本更低的獲取這些書的資源。
林延岳:文化企業思考走出去,首先是思考如何輻射全國,然后要走向世界。田面引進了全市、國外著名設計大師入駐園區,形成工業設計為主的創業文化產業。同時向珠三角、長三角輻射,在順德也搞了一個類型的工業設計園區。從深圳輻射到珠三角,然后向長三角輻射,這就是我們深圳注重文化產業、注重創業設計、工業設計,帶動產業鏈向高端經濟發展。
封昌紅:觀念轉變很重要。我跟很多國際設計大師交流過,他們就經常談及開放理念的問題。其實設計水平、工具、軟件相差并不很大,另外我覺得政府的重視也非常重要。我們之所以價值很低,是因為大家總以為我們就是一個“畫圖的”,智慧不值錢。我們原來試圖想說服制造業,能不能拿出1-3個點利潤給設計公司分享,他們說不可能。這樣的觀念放在國際上,就顯得非常不可思議。
王為理:文化科技結合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必備條件之一,如果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科技水平不行,特別跟文化內容結合不好的話,水平一定上不去。文化和科技結合,可以說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硬件上是一方面,從另外一個角度,也應該向做標準、做品牌、內容方面轉移。
談國際認知〉〉
“韓流”值得借鑒
主持人:“韓流”快速拓展值得我們借鑒。
封昌紅: 是。1997年金融危機后,韓國提出“設計韓國”口號,將韓國產品逐漸滲透到各個國家去,讓大家認可了韓國的設計,同時認可了韓國這個國家。以前我們都不看韓劇,但是現在大家都在看。其實它的韓劇拍的成本非常低,大部分就是那幾個場景,但是我覺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在國際平臺上有一個認知度的問題。
王為理:韓國案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鑒。戰略上瞄準中國市場、亞洲市場,戰術上利用好中國文化元素做好一席“好菜”。我們文化產品要走向西方市場、亞洲市場,也要考慮這些。
陳曉偉:除本身國家實力之外,還有渠道因素。比如張藝謀的《英雄》,老外也排隊看?!豆Ψ蛐茇垺肥堑湫偷闹袊?,為什么美國人拍?不可忽略它的發行渠道。中國一些導演的水平較高,但是他們沒有辦法進入到主流發行渠道。我們設計產品有的能力不低,但是為什么你的設計不能跟外國人叫板?你的包裝和發行渠道不行。
在這方面,政府應起一定的主角作用。比如行業協會就是為散兵游勇提供了一個平臺。但很多地方成立這個園、那個園后,問題都卡在渠道上。家里有很多好東西,賣不出去。文博會就是一個最大的渠道。
林延岳:政府起導向性作用,主要還是要靠企業本身,靠行業協會,靠市場。理念轉變了,主動性提高了,銷售就會打開。
談資金支持〉〉
呼吁政府“雪中送炭”
主持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局限性因素就是資金來源、資金支持。王博士覺得除了政府支持,還有沒有其他好的方式?
王為理:這確實是一個難題,因為我們文化產業規模都不大,抗風險能力很弱。文化產業跟什么東西掛鉤起來,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在這方面可以多做一些工作。政府是不是可以放開一些限制,如資金進入門檻方面。包括退出機制建立,多做一些制度性的安排。有一個比較好的制度支持,進入文化產業的資金就多起來。
封昌紅:政府這塊是不是能夠建立一個引導資金,就像一個基金一樣。我們現在也在努力做工業設計的引導資金。大部分是由風投資金過來,在社會上募集。專業公司來運作,把蛋糕做大。他們的介入給企業能帶來什么?不僅僅是資金,而且是龐大資源、品牌效應、整個風投機構所有資源的共享,這些方面我覺得如果能有這樣一個基金的話,可能就會對文化產業自身發展和文化產業走出去起到非常大的支撐和幫助作用。
林延岳:福田區“保增長”向社會公開承諾22條,1億多就是專門扶持這些中小企業!另外除了銀行、產業資金、風投,還有一個私募基金現在也比較活躍,對優秀的文化產業名單很青睞。
談設計之都〉〉
走出去“非常有信心”
主持人:深圳工業設計好像跟世界交流比較緊密。有沒有信心走出去?
封昌紅:我覺得非常有信心。因為我們水平并不差,我們缺少的就是交流。我們很多工業設計公司都有跟國外合作。就目前全國來講,我國的工業設計水平跟國際差距還是蠻大的,“差距”不是在于技術差距,而是在于國際理念差距。
發達國家強在哪?強在前端、后端,我們強在中端。國際工業設計協會定義的工業設計已經是工業設計產業鏈一個過程,前端調研、中間設計、后端品牌(包括營銷都算在內)。我們還需要提高設計水平,跟國際接軌。
王為理:我覺得深圳的設計還是不錯。深圳平面設計在全國做得比較早,汲取的人才也比較多,在全國影響比較大。近些年,工業設計異軍突起。我記得大概三年前,我們作為學者組織過一次香港最頂尖的設計師和深圳頂尖設計師之間一次朋友式的聚會,而且就是在華僑城何香凝美術館。從那次交談包括這些年我們的觀察來看,深圳的設計進步非???。
封昌紅:深圳要更加利用好“設計之都”平臺,“設計之都”對我們大家是一個鼓舞,但是更重要是提供一個全球平臺資源和網絡,我們好好利用這個平臺,再根據政府提出的科技發展戰略,如果把這兩塊做好,我們真正能夠吸引全國的訂單、甚至全球的訂單在深圳來做,我覺得才真正達到“設計之都”的意義。我們把訂單都吸引過來,最后塑造的是城市國際化品牌形象。我覺得利用好文化加科技的發展戰略,這樣促進我們文化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然后文化產業才有可能走出去。
□嘉賓寄語
□現場PK
渠道VS創意,誰更重要?
前兩個月,我們接待創意設計之父的時候,當時我們問他,對深圳建“設計之都”有什么建議,他說了兩點:第一,正確理解設計。設計的靈魂是創意,不要太局限設計本身。如果僅僅局限于“設計之都”,就低估了這一品牌的作用。這個品牌你也不要忘記它屬于聯合國創意城市網絡。你建“設計之都”的背景是建立創意城市,只有成為一個創意城市,水平才能上去。第二,設計教育。在他看來深圳這方面還較弱。
王為理
陳曉偉
今天我們談全球創意,為時過早。我覺得中國還沒有進入創新階段。還是一個改良階段,但改良并非就不能創新。功能齊全的山寨機就是一個例子,我相信它蛻變的那天就是創新。但今天它沒有一個完好的銷售渠道。中國文化產業要想走向世界,必須關注三大要素:品牌、渠道、創意。其中必須了解我們的短板在哪里——就是渠道。創意是第三位。在發達國家這幾大要素反而是倒過來。深圳應大力挖掘精通渠道的人才。
統籌采寫:晶報記者 陳曉航 陳冰 賴良青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