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鐘慧文報道
縱觀中南電、中遠等大型國企在與國外投行的合作中頻栽跟頭,損失驚人。透視這些現象可以看出,大型國企參與國際間的金融衍生品合作、進行海外投資是必要的,但是對于在這方面仍稚嫩的企業應該如何正確地參與國際金融衍生品投資,我們的監管機構又應該如何幫助它們呢?
中國銀行全球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譚雅玲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銀監會如能對于中企金融衍生品交易給予相應的風險提示和技術指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企業面臨的風險和損失。
譚雅玲指出,在國際化的大背景下,中國的企業需要通過國外比較高端的金融產品,使他的錢越來越多,也使其在海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隨著國際化進程的加劇,我國的大型國企已經開始走向國外市場進行一系列關于金融衍生品的嘗試,但是金融衍生品發源于西方國家,中國在這方面的經驗和人才都較少,所以這些因素對于走出去的國企是一個不利因素。
“我國絕大多數的企業沒有金融方面的經驗,甚至可能看不懂金融詞匯,理解或分析不透技術的流程和角度。金融經驗是要通過銀企合作不斷累積的,這個合作是可以找一個第三方作為國有銀行,作為大型的商業銀行幫助參與并評估風險。企業和國外投行做交易的時候,一定要通過我們現在比較專業的銀行,這樣可能你的合同的簽約和風險的判斷會比較有保證,這樣對于風險規避可能會比較好?!弊T雅玲對本報記者說道。
據了解,銀監會披露出來的很多金融衍生產品都是企業與投行直接合作而中間沒有參與者。加上企業有錢急于參與國際金融投資而欠缺經驗,所以遭遇風險的可能性比較大。
因此,譚雅玲建議,中國企業在資金充裕并且有望參與金融投資方面,應該推進銀企合作。因為畢竟銀企是在中國國家利益板塊之內的,中外的競爭可能對國家利益的保護會有好處的。而國外投行是要獲利的,所以他們一定有他未來的戰略,一定有他未來產品的規劃。
也有人提出,銀監會應當盡到監管的職責,但是譚雅玲指出,金融衍生品的路徑很多,光靠監管條例一條一條地把關也有必要,但是做到能控制住風險是不可能的。另外,金融衍生品是市場化的產物,光靠管制也是不行的。
“因為西方希望的是放開化的市場,所以銀監會現在做的很多方面就是風險提示,用很多失敗案例來提示企業的風險。我覺得風險提示會更具有實用性,目前銀監會也在不斷地進行風險提示,這個風險提示是根據看到的交易的敗筆而提出的。這些有關風險的案例對企業的提示意義比較大?!弊T雅玲指出。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