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世網21日消息 被譽為“下一個金礦”的企業級搜索連Google都是望塵莫及的領域,Autonomy無疑是這個領域最具權威的領導者之一。2009年,金融危機繼續蔓延全球,Autonomy卻以凈利潤同比110%的增長交出了漂亮的第一季度財報。企業搜索真的會超越傳統搜索嗎?Autonomy公司走過怎樣的發展歷程?就這些話題,本報總編輯孫定與Autonomy首席運營官Andrew M. Kanter展開了深入交流。
從“搜索”到“發現”
面對海量的非結構化信息,如何充分挖掘它們,是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思考的問題。
孫定: 我們知道,Autonomy的搜索方法采用的是模式識別技術,是以貝葉斯函數和香農理論為基礎的。這些年,這項技術有哪些新的變化?
Andrew M. Kanter: 貝葉斯理論存在已經有三百年了,因此,Autonomy的核心技術并沒有改變。
Forrester Research的統計表明,非結構化信息的數量正在以每年200%的速度增長。一般員工大約要花費35%的時間尋找工作所需的非結構化信息。因此,我們需要有一個工具,能同管理結構化信息一樣,有效地管理我們的非結構化信息。
而采用“模式識別”搜索方法,可以通過判別相關識別度的高低來對數據進行檢索。它會對用戶鍵入的檢索內容進行語意上的分析,然后對海量信息進行概念匹配,找出在內容上最接近的數據提供給用戶。
因此,只要存在非結構化數據,就對Autonomy的服務有需求。對于企業而言,如何處理數量如此龐大的非結構化數據,比個人的需求更加迫切。
孫定: 在搜索領域,我們更熟悉的還是關鍵字搜索。像Autonomy這樣基于語義的搜索,比起關鍵字搜索有哪些優勢?
Andrew M. Kanter: 如果我們將傳統的“關鍵字”搜索方法為“search”(搜索)的話,Autonomy采用的“模式識別”方法則應該稱為“discover”(發現),它可以讓用戶找到一些事前他們不知道的信息。
我們知道,傳統搜索基本上采用“關鍵詞”搜索,即“非0即1”的方式。這種搜索在互聯網是有意義的,可以很容易地發現網頁之間的鏈接關系,從而判斷一個網頁受歡迎的程度。但是,這種搜索最大的弊病是,如果關鍵詞不確定,或者有錯誤疏漏,用戶往往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搜索結果。面對非結構化信息,這種搜索也顯得束手無策。
因此,在企業級應用,“關鍵詞”搜索難有用武之地,用戶真正需要的,是通過系統理解非結構化信息的關聯度,從而做出信息的分類和處理,這恰恰是Autonomy能做到的。
孫定: 那么,這樣一種模式識別技術面對多語言、多文化的情況如何處理?針對不同的行業,又有著什么樣的產品和技術?
Andrew M. Kanter: 其實,Autonomy提供的是基于語義計算的技術,通過保持數據原型,通過架設自己的平臺來對數據進行管理。
以語言舉例,Autonomy 的基礎結構技術與語言完全獨立,因此無需使用任何形式的語言分析器或詞典,在理解俚語、行業術語或者拼寫差異方面也沒有任何困難。
Autonomy并不做搜索引擎的終端,只提供搜索引擎的技術,做企業基礎架構軟件提供商,集中力量就能夠與競爭對手對抗。
孫定: 擁有強大的技術并不是企業成功的唯一條件,Autonomy從1991年的3000美元的投資,成長為今天數十億美元的公司,技術背后有著怎樣的業務模式?
Andrew M. Kanter: 您說得非常對,良好的業務模式是支撐企業的關鍵。Autonomy是基礎架構軟件供應商,我們并不做搜索引擎的終端,只提供搜索引擎的核心技術,這就是我們的角色定位。集中力量于自己最擅長的領域,就能與競爭對手對抗。
圍繞著這樣的角色定位,我們主要采取兩種業務模式。一是賣軟件給客戶,通過合作伙伴提供二線服務。Autonomy在全球擁有超過 350 家 OEM 合作伙伴和得到了400 多家 VAR 和集成商的認可,而我們自己只做好提供基礎軟件架構的角色。
第二種業務模式是SaaS(軟件即服務),客戶把數據交給Autonomy運行維護。這項應用更多體現在歸檔上,比如歐美的一些大型企業,他們會把自己的郵件系統,或者內部風險管理系統交給Autonomy來歸檔。這些都是非常大型的IT系統,最大的容量擁有8P,規模是Google的兩倍。
不過,目前在中國我們還沒有這樣的客戶。
孫定: 談完了業務模式,我們再看看Autonomy的成長路徑。我發現,在Autonomy每一個重要的成長階段都伴隨著一次大規模的并購,今年,Autonomy公司又以7.75億美元收購Interwoven公司。這樣的并購背后有著怎樣的規劃?這些并購能給Autonomy帶來什么樣的核心競爭力?
Andrew M. Kanter: 在軟件領域,并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Autonomy成長到現在,只有過幾次大的并購,每一次都是一次精心布局,都是一次業務拓展。2005年,我們并購etalk,這是一家主要提供呼叫中心解決方案的廠商,通過這次并購,我們占據了呼叫中心領域的絕對優勢。
2007年,當歸檔市場的年增長率達到25%時,我們并購了在電子郵件歸檔領域排名第二的ZANTAZ?,F在,全球五大銀行中已經有三家把郵件及其他系統交給Autonomy來歸檔,他們可以及時搜索到其中任何一條信息。
今年,Autonomy又做出了一項新的并購,以7.75億美元收購Interwoven公司。這次并購后,我們將成為法律信息管理行業內規模最大的公司,擁有超過20000個用戶,其中包括1200家全球規模最大的法律公司。
通過這些并購,Autonomy的業務有了很大的擴展,但角色定位——基礎架構軟件供應商,始終沒有改變。
中國的機會
金融危機將讓企業越來越認識到風險管理控制的重要性,這也為企業搜索、為Autonomy帶來新的機會。
孫定: Autonomy2003年開始進入中國,這6年來發展如何?在中國有哪些合作伙伴?
Andrew M. Kanter: Autonomy最初進入中國時規模比較小,不過,我們仍舊采取和全球一樣的業務模式。目前,我們在上海、北京、廣州都有辦事處,共有35名員工。明年,或者在很短的時間內,人員會翻一番,我們對中國的業務發展是非常有信心的。
在中國市場,Autonomy已經成功地實施了數百個大型客戶的項目,Autonomy的技術已經成為很多大型企業集團非結構化信息管理的技術標準。比如國家電網公司,通過Autonomy IDOL分布式架構將全國范圍內的幾十個網省公司和直屬單位的IT系統整合起來,建立起統一的搜索平臺,快速發現所需信息,更為重要的是,通過Autonomy的語義計算技術,可以自動理解各種信息的意義,將相關的信息自動進行關聯、分類和推送,讓IT系統變得更加智能和高效,大幅提升了業務流程的效率。
我們在中國的合作伙伴,一是行業服務提供商,在政府、金融、電力這些行業,我們擁有像太極、東軟、神州數碼這樣重量級的合作伙伴; 二是區域解決方案提供商,在華東、東北、西北,我們也有很多區域合作伙伴,他們會為區域客戶提供基于Autonomy平臺的二次開發。
[page]孫定: Autonomy在中國的業務相對于全球來說如何?有資料表明,由于全球經濟減緩,40%以上的大型企業今年已經削減其IT預算。企業IT經費削減,事實上已經給全球許多IT企業帶來巨大影響,在中國也是如此。這種情況下,您認為Autonomy還有什么樣的機會?
Andrew M. Kanter: 中國仍和Autonomy在全球的業務一樣,保持著高速增長。剛剛公布的第一季度財報顯示,Autonomy凈利潤比2008年第一季度增長110%,達到3450萬美元,總利潤率從2008年一季度的89%增長到90%。
金融危機確實使企業紛紛削減IT投資。不過,削減投資并不等于不投資,事實上,我們看到,金融危機為企業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那就是如何加強企業風險管理,提高企業自控能力。IT監管將成為未來企業信息化的一個巨大挑戰,從這角度來看,我認為金融危機不是為我們關閉了大門,而是打開了新的機遇。
孫定: 利用IT增強風險管理,確實是金融危機給企業提出的新課題。您剛才談到,Autonomy能幫助企業優化IT架構,做到從底層到頂層透明化,是否能舉一個行業來說明這種效率的提高?
Andrew M. Kanter: 比如呼叫中心。呼叫中心存有海量音頻信息,他們需要用這些音頻資料培訓座席人員,需要一套完善的IT手段監管座席人員的服務質量。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關鍵詞搜索顯然派不上用場,靠人工一個一個地去聽也太不現實。Autonomy能理解后臺的所有文檔信息,理解每一個打進來電話的含義,跟蹤每一個座席和客戶的通話,從而迅速針對問題電話做出預警。
靠IT系統實現監管,一方面能節約很多成本,更重要的是讓底層數據信息變得靈活透明,這些被激活的底層數據能大大提高企業風險管理的效率和質量。
采訪手記 務實與清醒
當訪問進行到最后,孫總問Andrew M. Kanter,對中國市場有什么預期時,他想了一會,很實在的回答: “賣更多的軟件?!贝蠹叶夹α似饋?。
在訪問中,還有很多這樣“實在”的回答,比如問到Andrew M. Kanter會不會像Google那樣建立一個面向公眾的搜索工具,Kanter誠懇地說Google在公共搜索領域已經做得很好,Autonomy也會在自己的領域做得更好。
務實,并不是只體現在法律出身的Andrew M. Kanter身上,事實上,這是Autonomy的整體作風。創始人麥克·林奇曾經說過: “Autonomy市值不足Google的零頭,而Google在全球商用搜索市場的份額卻不足Autonomy份額的零頭?!?/p>
麥克·林奇曾被譽為英國的“比爾·蓋茨”,縱觀Autonomy的創業始,可以發現,穩扎穩打是其步步為營的制勝法寶。當Google創始人勸他加入互聯網搜索隊伍時,麥克·林奇看準了企業98%的信息并不在互聯網上,用3000美元起家,創立了Autonomy。Autonomy的每一次長大,都緊緊圍繞著企業搜索的領域,執著于軟件基礎架構的角色定位。正是這樣的清醒和務實,成就了Autonomy在企業搜索領域的絕對領先。
總裁感悟 IT提升企業內功
Andrew M. Kanter剛一來到中國,就開始馬不停蹄地拜訪客戶。一圈走下來,他深有體會: 企業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已經提上日程,利用IT手段抵御金融危機將給IT廠商帶來新的機遇。
7月1日,中國的“塞班斯法”——《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C-SOX)即將實施,在這個通知中要求對企業的內部控制應“定期對本公司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自我評價,出具內部自我評價報告”。從7月1日起,國內的上千家上市公司將首先遵照和執行這個法案。
為遵從這一法案,中國大中型集團企業、上市公司、擬上市公司(滬深港)將展開一項系統工程,而且這一系統工程對IT控制和內部控制的影響,也將會是全面、深入而復雜的。
細細研究,C-SOX法案的具體實施,就是在整合“內部環境”的基礎上, “內部監督”實現“風險評估”和“控制活動”的良性循環,而“信息與溝通”則貫穿于上述各個環節。C-SOX不僅明確規范了企業內部控制的命題,更把IT推向這一命題的前沿。
而Autonomy的出現,并不僅僅代表著企業搜索這一技術,也代表了企業對非結構化信息的全面掌控,代表著企業IT深度挖掘的理念,這一想法正好與企業風險管理的需求相符。
正因為這樣,Andrew M. Kanter說,此次中國之行讓他變得更有信心了。(何源)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