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觀察之潘多拉專欄】
按照杭州市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杭州市計算機信息網絡安全保護管理條例》,從5月1日起,杭州正式實行網絡實名制,市民發帖、寫博、網游須提供有效身份證明。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網絡實名制在杭州遭遇執行難,形同虛設。
(5月20日《京華時報》)
主張網絡實名制的人拿到臺面上的理由是,網絡實名制有助于遏止網友發布披露他人隱私、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侮辱或誹謗他人的信息,“以維護國家安全、公共利益和社會穩定,維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其實他們深知,網絡實名制很大程度上只是用來“依法”限制公民的網絡訴求渠道和監督空間,限制公民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如果杭州的網絡實名制順利實施,則網絡生態必將進一步蕭條,公民“四權”必將進一步萎縮。
好在由于技術條件不充分、工作量太大等原因,杭州的大小網站既不可能全面核實網民的有效身份證明,也普遍缺乏核實網民有效身份證明的動力和積極性,從現在的情況看,網絡實名制幾乎是一個注定了無法執行的“餿主意”。
一個幾乎注定了無法執行的“餿主意”,為何會經人大審議通過成為地方性法規呢?立法者難道就沒有想到網絡實名制會遭遇執行難嗎?
筆者以為,立法者十有八九是早有預見的,只不過他們對此并不在意,因為他們的職責是立法而不是執法。他們關心的是如何完成這個“立法任務”,至于執法者能否完成好“執法任務”,大約并不在立法者的考慮范圍之內。
常見一些行政管理部門隨意下發各種通知、禁令,如禁止大學生在校外租房居住,禁止大排檔晚上十二點以后繼續營業,等等。有關部門其實比誰都清楚,這類禁令是注定了無法落實的,其下發之時就是其失效之日,但他們還是要年復一年不知疲倦地下發禁令,目的就是為了證明他們在履行管理職能,證明他們沒有失職瀆職。
如果說這體現了一種典型的“懶政思維”,那么,立法者明知網絡實名制不利于活躍網絡生態、保障公民“四權”,明知網絡實名制無法真正執行到位,卻仍然要鄭重其事地將其制定為地方性法規,不妨稱之為一種典型的“懶法思維”。
“懶政思維”損害了政府的權威性和政令的公信力,“懶法思維”則損害了立法機關的權威性和法律的公信力,其負面效應較前者猶有過之。當然,在現有的國情條件下,有時立法機關也自有苦衷,誰讓他們不得不接受某些費力不討好的“立法任務”呢?
(作者系資深時事評論員,有文集《英俊的丑角》等問世)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