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恐懼的時候 你該做什么營銷

2009-06-24 08:38:02      挖貝網

  開篇

  客戶恐懼的時候,你該做什么?

  —專訪全球品牌營銷專家Martin Lindstrom

  “我們是亞里士多德,以邏輯為地圖,以數據為方向,理性地探索并解析購買背后的秘密。”Lindstrom說。

  在一片唱衰消費的聲浪中,消費者怎么了?好消息是,根據尼爾森公司最新發布的2009上半年全球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報告顯示(調查時間3月19日至4月2日),中國消費者的信心指數雖然從96降到了89,與全球水平相比(從2008年9月的84下跌到77點),中國消費者的信心較為穩定,超過六成的中國受訪者(65%)認為中國經濟并沒有進入衰退。

  壞消息是,76%的中國消費者在調查中表示,未來12個月的就業前景“不太好”或“差”,約有一半的中國消費者認為自己將來12個月的個人財政狀況是“不太好”或者“差”。越來越多的人將理財重點放在了儲蓄和償還貸款上。將近六成的消費者表示,在滿足了日常必需開支后,將把余錢用于儲蓄。

  不管產品有多好多強大,賣出去才是真的。消費者有時候是要攻克的堡壘,看上去不為所動,其實好傻好天真,狂轟爛炸的營銷攻勢就可以讓他們屈服;消費者有時候是要討好的情人,看起來有意,其實很精很摳門,你需要接觸他內心最柔軟的部分,發掘他最實際的需要。經濟危機的驚嚇與傷害之后,他是失落的堡壘,還是嚇傻的情人?他還會買什么?

  Martin Lindstrom花了700萬美元給消費者“上手段”,利用大腦掃描技術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對5個國家的2000名消費者進行腦部掃描。在科學與營銷一次“用刑”般的“生硬”接觸之后,Lindstrom說,理性購買行為并不存在。對于那些手握調查表,眼巴巴希望消費者吐露心聲的銷售調查員,這是個打擊,也是種解脫,不用漫天撒網最后得出一堆自相矛盾的結論了。

  對于消費者來說,Lindstrom的很多發現顛覆了我們對自我的認知:我對自己買什么沒有理性的判斷?只是一個跟風者?我的購買行為深受潛意識的影響?我對品牌的追捧近乎宗教的狂熱?

  對于對岸的銷售者,Lindstrom的發現也同樣充滿挑戰性:未來,企業logo將會消失,你不再需要它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間接標識”,即一種顏色、一種聲音或者是一種氣味,它們就代表你的產品和品牌;賣場里的產品擺放對于銷售并無作用;廣告里的性暗示,你還是忘了它吧。

  現在,在消費者縮手縮腳、企業銷售有力沒處使的時候,《商學院》專訪了Martin Lindstrom,說說如何把產品賣給那群你最熟悉的人。[page]

  你如何看待現在的市場機會?

  現在的情況很有諷刺意味。當金融危機打擊全球市場的時候,很多品牌卻在通過削減營銷預算來降低成本。經過我們的深入研究,現在不僅是獲得市場份額的有利時機,更重要的是這是以低投入換取高份額的最好時候。想想看,廣告容量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下降,報紙、電視媒體都在掙扎著挽救死氣沉沉的廣告銷售,在半價就能獲得廣告空間的情況下,居然沒什么人做廣告?

  現在降價對消費者也不是那么有吸引力了,這似乎與你書中的結論有出入,你是否認為消費者在購買時已經趨向于理性消費?

  消費者只是比過去清醒一點而已。他們意識到“購物狂歡節”結束了,他們或許會變得“疑神疑鬼”,在更精細的層面來評估一筆交易是否值得。我們的經驗是,現在不是降價打折的時候,如果你做了,那么還是收手吧。如果現在打折太狠,當衰退期過去,你需要花費7年的時間才能恢復到現在的價格水平。其實除了打折、降價,你可以采用的銷售技巧還有很多,為什么不用呢?

  第一,專注于產品的實際功能,不要玩虛的,這可以成為人們購買你的產品的有力證據。

  第二,想想看,人們怎么就不買你的東西了?別認為這個問題沒什么意義,你還有機會把自己的產品銷售出去,因為錢還在消費者的口袋里——他們只是猶豫,不知道要不要買,因為他們擔心未來。如果說這正是消費者面對你的產品表現出遲疑的原因,你可以想一個像現代汽車這樣的辦法——現代汽車提出售后保證,如果你在買車后的一年內丟了工作,嘿嘿,你可以把車退還給我。

  第三,讓你的消費者回憶起“過去美好時光”,這招很管用,面對過去和未來,人們總是青睞往事,這能勾起很多有益的情愫。[page]

  你認為潛意識廣告真能影響到我們的行為?

  毫無疑問,它的影響力你想都想不到。據我們研究所知,潛意識廣告是現在最強有力的廣告形式,同時它每天都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所以,親愛的消費者,你要小心,不知道什么時候就著了道。

  在你的書中介紹了科學與營銷相結合的方法,這樣的方法能多大程度上幫助企業推動銷售?

  通過廣泛的腦部掃描,我們發現當購買行為發生時,人們的感知活動非?;钴S,比我們想象中活躍得多。最重要的感知來自于聽覺,其次是嗅覺,再次才是視覺。但是,時至今日,仍然有83%的品牌、企業在賣弄視覺上的吸引力,太多的信息都是通過視覺來傳達,這很奇怪,大部分時候你“表錯情,會錯意”。如果你綜合利用這幾種感知,情況會怎么樣?你的廣告信息的送達效果會提高250%。在不景氣的時候,在廣告價位如此低廉的情況下,這樣的效果還不讓你驚喜嗎?[page]

  在深入研究消費者之后,你對銷售方有什么建議,尤其是在現在的情勢下?

  現在應該是開動腦筋想辦法、出創意的時候。比如說,與其他品牌組成品牌聯盟,找幾個“般配”的品牌出來,一起創造一個“打包”產品或服務。你要是個花店,那就和隔壁的首飾店聯合。一對新婚夫婦來到你的花店買花,你可以推薦他們到你的“盟友”的首飾店去買戒指,反之亦然。這么做,你可以節省一半的行銷預算,同時提高一倍的到達率,何樂而不為?任何品牌、任何產品都可以這么做,只要你和你的盟友“合得來”。

  你提到越來越多的企業會利用我們的不安全感、恐懼感開展營銷,現在似乎就是個“天賜”的機會。

  現在,幾乎所有的行業都會開始把恐懼感當做一種營銷工具:銀行會對你說競爭對手的銀行在危機中關張的風險,勸說你轉投他們的銀行;保險公司會跟你說,你丟工作、得絕癥的概率是多么多么地高,你投資一項全面的保險業務的必要性是多么多么地大;制藥企業會大談金融危機帶來的恐懼和壓抑,只有他們的藥品可以幫助你。在美國,接近17%的企業在利用恐懼感推銷自己的產品,我估計這個比率在中國低于1%,不過很快就不是這個數字了(很不幸,說起來還有點不忍心)。

  Martin Lindstrom是全球品牌營銷專家,擔任麥當勞、寶潔、美國運通、迪斯尼、雀巢、微軟等公司品牌顧問。其著作《買》已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