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是一個充滿生命的空間,而這些生命,都不是干巴巴的,而是濕乎乎的
互聯網和其他技術進步給群體動力學帶來了一系列改變,使有機組織的產生穿越了地理和文化的鴻溝。
這一觀點在克雷。舍基(Clay Shirky)的新書—Here Comes Everybody: The Power of Organizing Without Organizations中得到了充分展現。舍基“此即人人”的新理論,意味著主體既是一個人,同時又代表著人人(Everybody)—他總是看上去類似和等于他自己,然而又暗自符合一種世界普遍性。
網絡的力量在于它使構建群體的努力變成一件“簡單得可笑”的事情?;ヂ摼W的價值絕大部分來自它作為群體構建的工具作用,這一觀察常常被稱為里德定律(Reed‘s Law),它以戴維。里德(David Reed)的名字命名。里德定律稱:“隨著聯網人數的增長,旨在創建群體的網絡的價值呈指數級增加。”此后,帕克特修訂了里德定律,補充說:“群體交流的網絡的價值與開創一個群體需要的努力成反比。”換言之,如果建立群體仍很困難,則允許群體交流的網絡價值受到損害,反之網絡的價值則會增益。
簡單到傻瓜程度的群體構建之所以十分重要,是因為渴望成為群體的一員,在群體中與他人共享、合作、協調一致地行動是人的基礎本能,而此前這種本能一直受到交易成本的抑制。由于形成群體已經從困難變得極其簡單,我們正在看到,短時間里涌現出來大量有關新的群體和新的類別的群體試驗。這些群體改進了分享、對話、合作和集體行動。這就是所有的人來了以后所做的事情:他們從分散在全世界的不同地方走來,共同致力一個社會目標。
《互聯網周刊》的主編姜奇平很早就欣賞舍基的思想,尤其是“我們在歷史上高估了計算機聯網的價值,而低估了社會聯網的價值,所以我們花了過多的時間用在解決技術問題上,而不是用在解決使用軟件的人群的社會問題上”。他建議何不把“社會性軟件”(Social Software)與“濕件”(Wetware)串起來,因為它們有些重要的共同點:第一,它們的存在方式,都是“濕”的。意思是只能存在于“活”著的人之間,存在于人的“活”性之中。第二,它們很接近于哲學上說的“主體間性”。主體間性是后現代性的核心;而社會性軟件和濕件為主體間性提供了一種現實的表現形式。
“濕”的概念的確能夠非常形象地說明現代人的關系,特別是互聯網時代的技術發展所帶來的一種趨勢—人和人可以超越傳統的種種限制,基于愛、正義、共同的喜好和經歷,靈活而有效地采用多種社會性工具聯結起來,一起分享、合作乃至展開集體行動。這種關系是有黏性的,是濕乎乎的。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能否察覺和利用這種關系和力量的改變,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page]
互聯網是一鍋石頭湯
舍基特別指出,這本書里講到的每個故事都依賴于一個值得相信的承諾、一個有效的工具和用戶可接受的協議的成功融合。
承諾對于每位要參加一個群體或者為此群體作貢獻的人,解決的是“為什么”的問題。工具幫助的則是“怎樣做”—如何克服協調的困難,或至少把它控制在可控水平。協議確立了規則:如果你對于這個承諾感興趣并采用了那些工具,你可以預期得到什么?群體將期望你做到哪些?將這三個特征一起考察,將有助于理解依賴各種社會性工具的群體的成功與失敗。
這三方面的互動是極為復雜的。用舍基的話說,“社會性工具的成功應用并無訣竅,每個有效的系統都是社會因素和技術因素混合作用的結果。”
我們僅以企業為例:歷史上有關企業的認識是,在企業和它的每一位顧客之間,存在著某種契約,這種契約可能是直接表達的,也可能是隱含的。這就是為什么顧客受到劣質產品侵害的時候,可以向企業提起訴訟。但企業所不習慣的是,用戶與用戶之間也有協議,這事關他們一起行動之時互相對待或彼此交易的方式。這樣的協議在社會情境中是非常重要的,某些情況下比企業與顧客間的協議還要重要。
舍基的意思是,因為人們現在可以輕易在網上組建各種群體、活動和商業性的力量,許多企業乃至行業的基本面正在發生動搖,甚至可能出現覆滅。“人們擁有了在機構之外組建群體、共同行動的能力,這是巨大的變化,它不是對當今社會的一種改進,而是一種挑戰。”這具備了警告或威脅的意味。
極有意思的提法是“科斯地板”(Coasean Floor)。它指向企業的存在理由。眾所周知,科斯自問自答了經濟學上一個最為著名的問題:如果市場的主意如此美妙,為什么還需要企業呢?為什么要有那些組織框架?為什么不能讓所有人互相提供服務,用市場和契約來解決一切?科斯的發現是,存在巨大的交易成本,使得企業在某些情況下與市場比較具備相對的經濟優勢。[page]
自從科斯的論文在20世紀30年代發表以后,每個人都知道“科斯天花板”(Coasean Ceiling)的存在,也就是說,如果公司的擴大越過了某個點,就會導致其自身的崩潰。問題僅僅在于:什么時候公司變得太大了呢?
大多數人都錯過的一件事情是科斯地板的作用??傆幸恍┤后w活動盡管也會創造價值,但卻不值得形成一個機構來從事價值創造。由于交易成本過多,許多可能的商品和服務都沒有變成現實;但隨著新的技術工具的出現,曾經阻礙全球范圍內共享的障礙已經不復存在了??梢詫⑦@些行為看作它們落到了科斯理論的地板底下。它們對一些人有價值,但以任何機構的方式做都太昂貴—因為欲使機構成其為機構,其基本和不可拆卸的成本都決定了那些行為不值得實施。
新的工具為我們提供了組織群體行動的方法,而無需訴諸層級結構。這就是科斯邏輯變得奇怪的地方。交易成本的小幅下降使企業變得更有效率,因為因機構困境而造成的限制不那么嚴苛了。而交易成本的巨幅下降使企業,或者說任何機構,都不能再承擔某些行為。因為無論從事某個特定行為的費用變得多么便宜,都沒有足夠的好處來支付作為機構存在的成本。由于能夠以低成本實現大規模協調,出現了一種嶄新的情況:嚴肅、復雜的工作可以不受機構指導而實施。松散協調的各類群體如今可以取得此前任何組織機構都不可企及的成果,其原因正在于它們藏在科斯地板底下而不受其理論制約。
在這樣的巨變下,企業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弄清楚,什么事情顧客自己做可能比企業為他們做來得更好。如果答案是“所有的事情”,那么企業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但假如答案是“在你的幫助下,顧客可能做得更好”,那么企業就要開始想怎樣去幫助顧客。消費者期待精確地得到他們想要的,并會自主決定他們什么時候和以什么樣的方式要。在此前提下,音樂產業、電影業、報業等等必須面向一個新的范式作出調整,在這種范式下,顧客不僅永遠是對的,而且可以依靠一下輕輕的點擊就實施自己的判斷。
設想一下,如果一家大型書店中的每種書只有一冊樣書,而當顧客選中某一本的時候,書店可以當場印制出來交到顧客手中,那會是什么樣的情形?如果唱片店當場刻制顧客需要的唱片又會如何?在這樣的情形下,消費者得到了他們想要的,而書店或唱片店不再有庫存和上下游的浪費。
大規模業余化等于說再也不會存在商業機構一手壟斷圖像、藝術、信息、輿論等等大規模分發出口的情況了。如今我們到處見到的是一種“石頭湯”模式:幾個士兵來到一個村莊,什么也沒有帶,只帶了一口空鍋。村民不愿給這些饑餓的士兵任何吃的,于是士兵們往鍋里添滿水,扔進一塊大石頭,在村前廣場上架火燒起來。一個村民感到好奇,就過來問他們在干什么。士兵回答他們在煮一鍋“石頭湯”,它將十分美味,雖然還欠缺一點配菜。這個村民不在乎那一點點配菜,他就幫了士兵這個忙。另一位村民路過,也問士兵怎么回事,士兵再次說這鍋“石頭湯”還欠缺點調料才能真正美妙無比,于是他們又獲得了調料。這樣,更多的村民貢獻了各種各樣的東西,最終,大家真的喝上了好喝而有營養的“石頭湯”。
[page]
互聯網是一個生命空間
舍基始終不渝強調的是利用互聯網構建群體的重要意義?,F在,我們可以以從前無法想象的方式一起從事某個項目;可以發現和我們志同道合的人群,不管我們的興趣有多狹窄;可以打破新聞的瓶頸,每個人都成為媒介出口。當人們被賦予共同行動的工具而可以突破傳統的組織局限的時候,還會發生什么樣的事情?誰也無法預料。
這是互聯網發展的新階段。在這項偉大的技術的第一階段,即從1995~2000年的時候,網絡的社會應用尚未得到優化。每個人感覺激動的是信息的分發和商業的成效?;旧衔覀冊诰W上重建了舊有的模式:點對點的交易,報刊平移上網,等等。
2000年以后,如此眾多的人來到網上,網絡擁有了真正的社會密度。一部分人上網和大多數人上網之間存在巨大的差別,而大多數人上網和每一個人上網之間有更大的差別:在你所屬的社會群體中,如果每個人都在網上,你就可以使用在線工具協調這一群體的社會和商業生活。你可以用網絡發起旅游、展開團購,以及各種各樣的群體活動。這些事情之所以成為可能,不僅是因為技術上可行,更是因為社會密度終于趕上了技術的步伐。
2000年互聯網曾經遭遇大幅跳水;由于金錢的逃跑,創業者不再說“我要開始這項新的網絡服務,我要募集5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我要實現這個大的商業計劃”,而是開始問自己:“做這件事情的低成本方式是什么?實現我的目標的最佳路徑是什么?”經常性地、低成本方式和最佳路徑就是允許用戶卷入。而一旦開始走上這條路,無限的可能性就向我們展開了。[page]
舍基說,他的最大期望是,讀者在讀完他的書之后,能夠為兩樣事情而激動:“一是存在多種社會實驗的可能性,二是還會有更多的社會性工具的新用法被發明出來。”我們仍然在尋找生活在一個網絡社會中的“規則”。下一個十年的任務是,利用現在已經釋放出來的生猛的革命性力量,搞清我們到底可以做些什么。
未來為什么是濕的?因為創造未來的人是活的。濕的東西,是具有生命特征的東西。“濕件”一詞常用于描述信息系統中的人。軟件、硬件、濕件的成功組合能促成或破壞任何一個群體項目,而其中,濕件的重要性又是最重要的。
濕件一方面是對中樞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的生物電和生物化學性質的一種抽象,另一方面還代表著更高的概念抽象。如果在不同的神經元內傳遞的神經沖動被視為軟件的話,那么神經元就是硬件。硬件與軟件的混合互動通過連續不斷的生理聯系顯現出來,化學的和電的反應在假定互不相關的區域間廣泛擴散,這時,需要一個詞來概括單靠硬件和軟件都無法描述的互動,這就導致了“濕件”一詞的產生,它對于解釋生理和心理微妙互動的現象非常重要。
魯迪.盧克(Rudy Rucker)把濕件稱為“頭腦的生物控制軟件”。他沒有把這個詞簡單地等同于頭腦,也沒有說它意味著公司中的人力資源。他用濕件代表在任何生物系統中都可以發現的數據。以盧克的眼光來看,一粒種子、一根嫁接用的嫩枝、一個胚胎,或是一種生物病毒,統統可以稱作濕件。DNA、免疫系統,以及大腦的進化神經架構也是濕件。
當精子的濕件和卵子的濕件相遇,我們就有了生命。Here Comes Everybody. 所有的人都來吧?;ヂ摼W是一個充滿生命的空間。而這些生命,都不是干巴巴的,而是濕乎乎的。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