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魏加寧教授近日在由《中國產經新聞》報社舉辦的“中小企業成長與就業新思維”研討會上指出:要緩解中小企業貸款難,應當大力發展與中小企業門當戶對的中小型民營銀行,降低中小銀行的設立門檻,允許成立中小型的民營銀行,放寬中小銀行設立分支機構的數量限制。
與魏加寧持相同觀點的還有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許小年教授,他認為:給中小企業解決融資問題,政府應該做的事情不是下指標,也不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大銀行一定給中小企業貸款,大銀行做不了中小企業貸款業務,因為中小企業不如大企業賺錢,政府應該放松管制,降低市場準入壁壘,讓小額貸款公司及村鎮銀行之類的金融機構蓬勃發展起來。
許教授設想:根據我國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9%,如果將來我們的中小銀行也能占到我國金融機構總量的99%,用這99%的金融機構來服務咱們工業界的99%,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就將迎刃而解。
上述兩位專家的呼吁,記者在采訪基層銀監會及銀行管理人員也聽到幾乎一致的反映和企盼。
陜西省渭南市銀監分局高榮主任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眼下一些地方合并銀行的做法很不利于緩解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他以信用社為例說明,目前各地都已經將信用社合并到縣級聯社成統一的法人,其資金和實力對定位服務“三農”及當地的中小企業已經足夠,如果再繼續將縣級信用聯社合并到地市一級統一管理,銀行越并越大,大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看不上中小企業的小額貸款,勢必加劇中小企業貸款難的矛盾。
“針對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局面,一定要遏制中小銀行的合并之風。”高榮強調:“一個國家大、中、小銀行的數量要保持一定的比例,不應該將所有的小銀行都合并成大銀行,大銀行雖然有大銀行的好處,但小銀行也有小銀行的靈活優勢,大小不同的企業貸款服務都應該有相應類型的銀行去做,大銀行主要對大企業服務,小銀行正好定位服務中小企業。”
實際上,在我國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早期成立的城市民營信用社及村鎮小銀行在給中小企業貸款時所表現出的靈活性和便利已開始嶄露頭角。不僅緩解了中小企業的資金之渴,而且,自身也得到快速發展。
比如浙江泰隆商業銀行就是一家由臺州泰隆城市信用社發展起來專門服務于中小企業的商業銀行。據該行董事長王鈞就曾向媒體透露:在臺州泰隆銀行大部分的客戶都是一些小商戶,他們的貸款額度通常只有10萬至50萬元 。無獨有偶,廣東省首家村鎮銀行中山小欖村鎮銀行自去年年底掛牌成立以來,總資產現在已達到了5.1個億,主要服務于當地的“三農”和中小企業及群眾的創業。
而在考察中小企業貸款條件和防范信貸風險方面,它們的經驗也類似,并不是只看中小企業的財務報表,而是看中小企業的其他相關信息,比如“三品和三表。”三品就是,一看人品,經營者個人的誠信,生活習慣,還有他的工作經歷家庭情況等等。二看產品,產品是否在市場上有競爭力。三看押品,比如說汽車、房子等抵押品。
那么是不是說各大國有商業銀行就一直沒作為呢,實際不然,在響應國家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的號召中,各大國有商業銀行也紛紛采取了分散經營的策略,但受管理機制的制約,實際效果卻難以顯現。
某地市的一家國有商業銀行負責人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道出了其中的隱情。該負責人告訴記者,國家出臺政策要求各大銀行多給中小企業貸款,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但是,到目前為止,銀行監管部門并沒有相應地放寬對中小企業貸款不良率的容忍度,其考核指標與給大企業貸款是一樣的嚴格。而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相比又存在先天性不足:信用度低、抵御風險能力較差、財務制度不健全等等,導致給中小企業貸款風險大、成本高、收益小等一系列問題,所以,為了滿足監管部門的考核要求,在實際中,銀行最多也只能在給中小企業貸款時,簡化一些手續,盡量縮短審批周期等,而不敢完全放開地給中小企業貸款。
因此,有關專家指出,政府強行要求大型銀行給中小企業貸款是有違市場經濟規律的,其效果就如“強扭的瓜不甜一樣”,只有大力發展相當數量,且規模大小與中小企業門當戶對的中小銀行才是解決眾多中小企業貸款的有效辦法。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