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貝專欄作者:易凱資本CEO 王冉
在端午節前夕,弘毅、鼎暉兩家私募股權基金管理公司分別得到了一個巨大無比的資本粽子。掌管超過5000億人民幣的全國社?;皤@得批準,將把不超過資金總量10%的金額投向產業基金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在弘毅和鼎暉新近獲準設立的人民幣基金中,社?;饘⒎謩e投入20億人民幣。
關于人民幣基金的問題本來已經炒得很熱,社?;鸬某鍪钟肿屨麄€行業為之一振。不過,熱歸熱,其實人民幣私募股權基金才剛剛萌芽,需要回答的問題遠比我們已經得到的答案多得多。
下面我先把我認為比較重要的幾個問題列出來。
1. 社保之后還有哪些機構可以參與私募股權投資?
很多國內上市公司和民營企業已經聞風而動,但是由于自身規模的問題,它們投資的金額都還比較小。我們更加關心的是社保之后其它那些資產動輒上千億的金融機構(包括國有為主的保險公司、商業銀行、證券公司等)是否以及什么時候會被普遍允許(而不是選擇個別試點)參與到這個游戲中來。這是包括銀監會、國資委在內的政府有關部門需要盡快給出答案的一個問題。我個人認為,如果由于金融機構的缺位導致我們必須依靠自律性和規范化程度相對較差的國內上市公司和大型民營企業成為推動中國人民幣基金發展的主要力量,很可能會讓這個行業走更多的彎路。因此,政府有關部門應該盡快考慮對所有國有金融機構(也包括國有控股的合資金融機構和已經上市的公眾金融機構)有限度地開閘放水,允許它們像中信那樣把可投資資產的一部分(初期可以比照社保不超過10%)進行私募股權投資,使它們成為推動中國人民幣基金健康發展的中堅力量。
2. 弘毅、鼎暉之外還有誰可以接受金融機構的私募股權投資?
這次社?;疬x定弘毅和鼎暉兩家基金絕對不是偶然的。在我國本土成長起來、有過美元私募股權基金管理經驗的基金管理團隊中,無論從品牌、經驗、歷史業績還是內控、流程、人員素質等方面綜合來看,這兩家公司的確鶴立雞群,一覽眾山小。問題是,承載中國金融機構私募股權投資的機構不能只有兩家,它們后面還有誰?答案是:目前幾乎還沒有。它們和下一個梯隊之間的距離的確比較遠,市場中絕大多數管理團隊還沒有經歷足夠的市場檢驗,也沒有形成足夠強大的品牌。有些決策已經高度本地化的硅谷“貼牌”基金雖然在專業性方面和它們比較接近,但從出身上還是沒有這兩家“根正苗紅”。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妨考慮雙管齊下,一方面允許部分蜚聲全球、擁有豐富投資中國企業經驗的外資基金管理公司上岸,在華設立面向境內有限合伙人的人民幣基金;同時也允許綜合實力排名靠前的證券公司發起和設立人民幣基金,盡快培養出更多有品牌的本土基金管理機構來。當然,事情總有自身發展的軌跡,一家基金管理機構從正式設立到能夠初步形成自己的品牌,至少需要一個基金周期,也就是5-10年的時間。這是無法逾越的自然規律,我們不能拔苗助長。
3. 如何界定內資基金與外資基金?
之所以要界定內資基金與外資基金主要是因為中國還有一些有準入限制的行業,這些行業對內資開放(或者至少部分開放)但對外資仍然封閉。一個基金是內資還是外資,與基金管理人的身份沒有關系,唯一起決定作用的是資金的最終來源的身份。也就是說,孩子雖然是老師帶,但是孩子的戶籍只能跟著家長走。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未來有一天凱雷這樣的境外機構可以在中國境內合法發起設立一個面向境內投資者的私募股權基金的話,這個基金就應該算是徹頭徹尾的內資基金。同樣,弘毅也好、鼎暉也好,它們在前文提到的人民幣基金之前所設立的幾期基金—無論他們對外的形象如何本土化—其實都是外資基金,或者至少是中外混血。
問題隨之而來:未來如果允許中方控股的合資保險公司、合資商業銀行以及合資證券公司以有限合伙人的身份投資人民幣基金的話,它們的身份又該如何認定呢?萬一有一天中方在這些合資的金融機構里達不到絕對控股了呢?今天為了避嫌,像弘毅、鼎暉這樣發起設立人民幣基金的一定會在選擇有限合伙人的時候盡量在血統上做到純而又純,做成百分之百正宗的內資基金。不過總有一天,隨著中國市場越來越開放、中國企業越來越全球化,很大一部分所謂“內資”的投資人都變成了“甲醇”,那個時候我們又如何界定“內資基金”與“外資基金”的區別呢?對此,我認為未來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只有一個:不去區別。在中國加入WTO十年之后,我們應該進一步縮小有準入限制行業的范圍,降低準入門檻。個別涉及國家政治和經濟安全的案子由專門的政府審查機構一事一議,剩下的絕大多數投資案例盡可能對內資和外資基金一視同仁,重要的是看誰能為被投資的企業帶來更多的價值。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