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會報道
地方融資平臺正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與此相呼應的,是信貸資金的快速、大量涌入市政項目。
銀行信貸繞行企業而與政府項目親密合作,意在規避風險,然而,流入市政項目的信貸資金是否就沒有壞賬風險?
國信證券銀行業分析師邱志承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直言:市政項目依賴的是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一旦宏觀經濟狀況出現問題,流入市政項目的信貸資金就會面臨巨大風險。
以城市建設投資集團為名的地方融資平臺正成為市政工程的融資最前線。所謂融資平臺,是指地方政府發起設立,通過劃撥土地、股權、規費、國債等資產,迅速包裝出一個資產和現金流均可達融資標準的公司,必要時再輔之以財政補貼作為還款承諾,以實現承接各路資金的目的,進而將資金運用于市政建設、公用事業等肥瘠不一的項目。
“相較其他企業而言,這種城投集團的貸款成本較低?!狈秸C券銀行業分析師鄭寧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之前宏觀經濟不穩定的情況下,銀行針對城投集團的貸款多采取了相對較低的利率,而一些經營狀況不明朗的企業在貸款時不得不接受相對較高的利率。
“中國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城鎮化和大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信貸投放可能會帶來一些風險,但是他們也是我們利潤來源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敝袊ど蹄y行副行長王麗麗表示,這部分的風險集中度比較高。
看來,銀行業內人士對于市政工程貸款的潛在風險了然于心,但更看重的是高額利潤回報。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2009年一季度全國主要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投向基礎設施的人民幣中長期貸款近9000億元,是同期新增中長期貸款的50%。到今年3月,中長期貸款余額總共已過17萬億元,如果其中有一半流向由政府主導的基建項目,即逾8萬億元。
經濟學家沈明高分析指出,政府壟斷了經濟中最主要的資源,這些資源是政府信用的保障。盡管從財政收入的角度來看,未來地方政府的現金流遠不足以還貸,但如果將其控制的資源如土地、壟斷牌照等按照市價估值,地方政府仍是最大的凈資產所有者,不但可以為銀行貸款提供隱性擔保,還可以提供顯性擔保。
“資金量巨大,利息固定,因此利潤可觀?!编崒幹赋隽算y行放貸沖動的深層原因,但她更擔憂的是,市政工程貸款的壞賬隱憂。她指出,政府類項目貸款的還款來源來自于地方財政收入,但還款壓力較大,從1季度情況看,地方財政收入的增幅速度顯然遠遠低于信貸規模增長。盡管目前經濟有回暖的態勢,但是產能過剩等問題仍未解決,企業效益和產能的恢復仍然不容樂觀:“中央項目的貸款問題不大,主要問題集中在地方的市政項目上,雖然短期來看問題不大,但中長期來看,地方政府的還款能力令人擔憂?!?/p>
鄭寧的擔心并不是杞人憂天,各種數據都紛紛指向貸款風險。地方政府此前的負債依然相當沉重。根據財政部財科所的估計,2007年全國地方政府負債余額約為4.1萬億元,其中地級市與區縣兩級占61%,約2.4萬億元。
觀察人士指出,隨著一系列稅費減免政策的推出,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正在逐漸減少,同時,隨著醫療、教育等民生問題的解決,財政支出又在加大,再加上沉重的債務,未來幾年地方財政情況并不樂觀。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