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貝專欄作者:經緯創投合伙人 邵亦波
報紙之死(the death of newspaper)不是一個新話題。在有些圈子里,報紙之死,像成為了不定的事實。如果傳統媒體的另一個支柱,報紙的兄弟,電視原來有一點兔死狐悲的話,YouTube的成功,尤其是Skype的founders最近成立的Joost一定會給電視的沖擊,給人有一點滅族的感覺。
不可否認的是,互聯網的崛起,使報紙,電視,電臺的讀者量有了大幅的降低。一個人上了網后,在傳統媒體上花的時間會大幅的減少。根據美國統計局的數字,美國人平均在互聯網上花的時間在2007年會超過報紙(?。?,但是電視的十分之一多一點。但電視也不可樂觀:Juniper說,在上網有一定時間的人群中,平均每人上網的時間已經和他們看電視的時間等同 - 都是每星期14個小時。而且網齡越久的,看電視的時間就越少。網齡5年以上的網民,上網時間已遠遠超過看電視時間,更不要談報紙了。我從1992年上網(Unix),現在已基本上不看電視,不訂閱報紙??梢韵胂?,我的女兒和兒子很有可能一輩子不看報紙,不看電視(除了接下來幾年的兒童節目外)??措娨暫蛨蠹?,可能成為像發電報一樣,十幾年后成為一個懷舊的名詞,成為上一代(60年代及以前)人的稀奇的東西。
但是,有些時候,我和這些觀點有些不同意的感覺。這種感覺,在我用Netvibes或GreatNews讀了幾個小時的新聞和blogs,但還是覺得意猶未盡和瞎子摸象的時候特別強烈。上飛機,拿到一份Wall Street Journal,聞到油墨的香味,看了20分鐘后有天下消息俱知的感覺時,我也會懷疑是不是“The rumors of the death of newspaper have been greatly exaggerated”,移花接木用馬克吐溫的一句名言。
要探討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報紙為什么存在。
報紙的運營包括信息的采集、分析、編輯(決定哪些信息值得有版面,如何定位等等)、印刷、渠道(distribution)和廣告銷售。其中采集、分析甚至編輯,是個人的行為:幾個好的記者,和幾個好的編輯就可以做到。但是為什么報紙都是個龐大的企業,而不是幾個記者加上幾個編輯?為什么沒有千千萬萬個報社,而只有幾十家或幾百家呢?那是因為印刷,從中國四大發明開始,就不便宜。渠道,更有規模效應:吸引讀者訂閱及讓各個報亭與銷售點發售,是件昂貴的事情。廣告銷售,也有同樣的規模和品牌效應。
十年來科技的發展,正消減著這些規模效應。個人打印機的出現,大大的降低了印刷成本?;ヂ摼W的出現,讓人們用幾萬塊錢就可以制作出網站來發布他們的訊息。Blog是這個趨勢的最新體現,讓訊息“印刷”的成本,基本上降到了零。任何一個人,甚至不用會html,就可以把他采集、分析、編輯的結果,讓世界上所有的人看到。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記者。
信息的分銷,也正經歷同樣的革命。RSS Feed是網路世界的報紙訂閱。Technorati、donews、新浪名人博客、Google blog search等等的集中點(aggregator)是網上的報亭。最后,Google AdSense等,也大大降低了廣告的規模效應。今天,幾個編輯加上幾個記者,確實可以成功的運營網上報紙。贏利不難,因為所有的費用基本上是零。
Keso有好多萬個忠實的有素質的讀者。中國的商業雜志,除了兩三個做的最好的外,有幾個比他的讀者多很多的? 太多的廣告商,還沒有意識到全球近五千億美金一年的廣告市場將在接下來10年里有多大的變革。當我們的兒子和女兒不看電視和報紙的時候。
傳統媒體在這個變革中能做什么?應該做什么?他們最終的位置是什么?
[page]很多讀者跟我說,他們覺得互聯網不能取代報紙。我同意。就像我在上一篇里開頭說的,報紙一些優點,是我覺得“今天”的互聯網上的應用沒有辦法取代的。重點是“今天”。上一篇談的是過去,下一篇我想對未來做一些猜想。
這一篇,補充三點,做個銜接。
網齡超五年的網民,如果他們每周看和聽各種媒體的時間是30至40個小時的話,一半,20個小時以上是花在網絡上的。這個簡單的數字,有深遠的影響。首先,這個數字,是與人種,文化,地域,語言,年齡基本上沒有關系的。我想,大多數人會同意,絕大多數人遲早都會上網,那么絕大多數人的網齡都會超過5年。這個狀態,在美國5年內就會達到了。在中國的大城市里,10年內應也到了。這時,互聯網會成為絕大多數人的主要媒體。其次,目前網上廣告只占了所有廣告的5-10%(在中國更?。?,而遲早廣告的分布會趕上人的注意力的分布。全球每一年5000億美金的廣告市場,將在接下來的5到10年里大轉移。我想這是工業革命和信息革命以來,最大的一次財富轉移之一。
第二點,報紙與網絡的創新速度。從Mosaic開始的互聯網應用,在這20年里面,出現了無數的新的應用。有些應用,甚至還沒有成熟,就被新的取代。榕樹下可以說是在一個狹窄引用上的非open standard的blog。我想很多用戶都看到了它的潛力。但是,open standard的blog一兩年里就遠遠超越了它。與互聯網這個新媒體的創新甚至內戰比起來,傳統媒體由于種種既有經濟利益和商業關系的累贅,在這二十年里沒有什么變化。我想指出的,是第一點里的數字是基于目前的互聯網應用?;ヂ摼W在未來幾年里的創新,會加快人的注意力的轉移和廣告的轉移。
第三點,傳統媒體的內戰及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大混戰。為什么報紙,電視,電臺是分開的?這個問題很愚蠢,但值得問?;卮鹗窃诤芫靡郧?,傳播渠道受到物理技術的限制和分隔。報紙是利用的紙張的特殊性 - 低價,易運輸 – 傳播文字。電臺與電視,用了模擬(Analog)技術分別將語音和圖像信息擠入無線電波中。有了互聯網后(準確的說,是有了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標準的加密,傳輸,解密以及顯示技術),文字、語音和圖像再也不用分為3家。這場戰爭,是不分戰場的混戰。我在紐約時報的一個記者跟我說,他們最近進行了怎么做電視采訪的訓練。意味深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比較以下紐約時報和CNN或Fox News的網站。它們驚人的相似,都是文字、語音和圖像的結合。USA Today的網站最近的改版,更在和web 2.0努力靠攏。
這場變革,不會是在Paramount和YouTube之間進行,也不是在New York Times和某個news blog之間。它的戰線(如果有戰線的話)和規則,不是由技術決定的。如果有規可循的話,我想可以從人吸收外界信息的生理原理開始想。
不是賣關子。這篇在香港到上海飛機上完成。接下來幾天NovaMed和寶寶樹在上海有活動。禮拜三將飛華盛頓去參加世界經濟論壇在白宮和美國外交部的一個活動。希望有時間繼續寫下去。同時能報道一下賴斯同志的近況。
[page]這幾天回美國很忙。華源科技協會在硅谷開年會,五月二號,Al Gore會來。我作為華源董事,到處給組織做宣傳。
說了這么多新媒體的好話,危言聳聽,我們來談談報紙的優勢。優勢其實蠻多的,我把它們分成兩類。載體本身和媒體。就像我上一篇末說的,我們把焦點集中在人的生理原理上。
一,紙張這個載體。它很輕,能讓人用各種姿勢拿著看。它的篇幅很大,充分利用了人眼的廣角功能,讓人一眼能掃描好多大標題,提高吸收新聞的效率。油墨印刷在紙上的對比度適合人眼,長久閱讀不疲勞。報紙作為閱讀的載體,遠遠好于一個小小的、硬梆梆、厚重、閃爍發光的顯示屏。
二,報紙的編輯遠遠好過目前網上的編輯,包括目前自動的機器人和基于社區的編輯,像Google News和新上線的MySpace News。編輯的工作是篩選成百上千的新聞(網上是成百萬的),決定那些是值得看的,然后組織和排版這些新聞在載體上。很多讀者指出,沒有經過編輯的新聞是沒有意義的,讀者沒有辦法把一百萬個blogs一個個看過來;而如果他只訂閱幾個高質量的話,他很可能錯過重要的信息。
Google News,Technorati,Diggs,和MySpace News等等都在起到傳統編輯的作用,有的是機器人,有的是用社區的力量(social media)。我覺得他們都走入了誤區。他們的假設是:鏈接最多或大家投票最多的新聞是最值得看的。第二個誤區是信息越多越好。我不同意。
我看報紙時,會看很多我本來以為不會看看的文章 。我覺得被動式的閱讀是一個人吸收信息的一個很重要的形態。我需要別人對我說:這是你應該知道的信息,雖然這些信息你不一定是你想看的,或不是外人和你的朋友想看的。網絡地產的無限是好事,也是壞事。它逼著編輯精挑細選,大大提高了信息的質量。當你把一張報紙看完后會有種滿足感,覺得自己完成一件事,而看現在的網絡博客與新聞,不會有這種滿足感。
我覺得網絡媒體要取代報紙,需要更深刻的理解人的閱讀需要,需要滿足不同的人,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的生理需要:在書桌前聚精會神時的需要滿足,躺在沙發上懶洋洋的需要也要滿足。
談到人的生理需要,做的最好的公司是Nokia和Apple。舉一個簡單的例子:Apple TV目前不能下載音樂和電影。大家可以用它看和聽電腦上現有的東西,但如果你要下載新的東西的話,你需要去書房的電腦上。很多人質疑:既然Apple TV是連網的,要做iTune即時下載的功能是不用吹灰之力的,為什么Apple不做?我相信,這不是Apple的失誤。人在客廳或臥室里享受媒體的感覺,和在電腦上查找媒體的感覺是很不一樣的。更重要的是,目前用遙控(一個享受的工具)來控制查找和下載(一個聚精會神的工具),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并且很有可能會把整個界面搞壞,影響目前另外一些目前做的很簡單的功能。
?。ㄒ?,每加一個功能,它會給目前其它所有的功能帶來不便,降低整個系統的可用性。我叫這個現象“Negative Network Effect”。太多的做網站的創業者,只看新功能的好處,忽視了整個系統的可用性,花費很多錢和時間,做了一大堆新功能,卻發現用戶越來越少了。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功能很可能是用戶要的,但是用戶不可能預見到它要的一個功能對整個系統的影響。用戶要什么就給什么的創業者,是不會成功的?。?/p>
有點走題了。上一段的東西,很重要,以后專門用一篇寫。
說了些報紙的優勢。這些優勢是短期的。目前科學家在開發可折疊,不反光,超輕薄,帶記憶體的e-paper。這個,再加上新一代的網絡編輯的出現,我相信在接下來10年里報紙會被新媒體全面超過。我相信我們的下一代長大后不會讀報紙。
誰會在這個新媒體的生態體系里賺錢?抓蝦,FeedSky應該做什么?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