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到AIDMA這個名詞是20年前筆者在大學時,教授在行銷學的課程中提出來的消費行為法則。正巧,那時筆者正在迷古典音樂,買了威爾第的歌劇阿依達(IDA)的CD及一雙愛迪達(ADIDAS)的鞋子,所以對這個理論的印象非常的深刻。
AIDMA法則為A(Attention)引起注意;I (Interest)產生興趣;D(Desire)培養欲望;M(Memory)形成記憶;A(Action)促成行動等英文字首所構成。原先用以說明消費者從看到廣告到實際采取行動的階段,后來常被用來解釋消費行為的決策心理過程。
這個理論在國內的網站上一致表示這是1898年由美國廣告學家E.S.Lewis最先提出的;但在日本的網站上則一致表示此為1920年代由美國人Roland Hall提出的;而英文的網站對AIDMA的描述甚少,在英文的維基百科里甚至找不到。這個理論在東方比在西方的影響力還大,許多商業營銷方案都會引用這個理論作為實施參考架構。
但在Web2.0的時代里,影響消費行為的因素變得千奇百怪、無遠弗屆。你可能看了遠在太平洋彼岸的一位美國朋友的博客,而買了Giant新的MR4R SE折疊自行車。也可能因為論壇上某驢友分享了一部新的的片子的優美風景,而上了網站訂了北海道的機票。你可能因為不知道你家中的真空管功放配什么喇叭好,在英國的Hi-Fi垂直網站上提出詢問,最后由一位澳大利亞的玩家建議了Tannoy的F4作為搭配。傳統的AIDMA理論的訊息傳播單向,且較重視心理層面的進展,對新時代的消費行為的解釋力顯然已有不足的地方。
電通集團(Dentsu)在2005年時提出了AISAS理論,一樣是幾個英文字首所構成的:在原來的Attention及Interest的部分加上了兩個S,第一個S 是檢索(Search),第二個S為分享(Share),而兩個S中間的A則是Action。若把單向的網絡廣告及檢索這種“讀取”的行為視為Web1.0的產物,把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會性網絡服務)這種“讀寫”的行為視為Web2.0的產品。而這個理論的第一個S和第二個S就可以算是對Web1.0及Web2.0時代的回應。
這個理論在提出后引起了一些回響,因為這是少有針對Web1.0及Web2.0時代的一個模型,內容具體包括了SEM(Search Engine Marketing,即搜索引擎營銷), Homepage,e-commerce,Blog,Vertical site等存在網絡世界中的現象及網站。典型常見的消費者行為是在網站上“檢索”,挑選型號,看看網友的評價及相片,然后到實體店去購買和議價。使用了一陣子后,把自己的經驗貼在自己的博客上,“分享”給其他的網友。而這個新產生的經驗內容,又成為了其他網友的“注意”及“檢索”結果。根據統計,現在全世界每秒有近萬次檢索,每個月會有百億次以上的檢索發生。也難怪一位朋友告訴筆者,他公司在幾個國家的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搜索引擎優化)業務,這兩年呈現了近10倍左右的成長。
在大媒體潮(Megamedia shakeout)的沖擊下,現在市場上存在著數不盡的媒體及內容,在網絡新媒體的各種工具出現后,這些媒體及內容又透過許可、主動、介紹、病毒、社群、關聯、互動、推薦、評價的方式,百花繚亂地出現在我們面前,也影響了我們的決策和消費行為。Yahoo!曾在2006年提出一份叫“漫長蜿蜒路”的消費者購物的調查報告(Long and Winding Road: the Route to the Cash Register)中指出,在網絡出現之前,消費者在購物時平均會在心目中的三個品牌中選取一個購買。但在網絡出現后,消費者的訊息來源大增,使得購買選項隨之增加,消費決策變得更為復雜。
在這樣的情形下,不論是AIDMA或是AISAS,現有的各種理論及模型可以說只是提供了行銷人員一種思考基礎,在規劃時供作參考。消費行為不會只是單向發展的關系,也不一定會按照理論的動線一步步的進行;不應該止于銷售動作的發生,所有的結果不一定和廣告宣傳有關;沒有使用經驗而盲目崇拜追捧品牌的人不少,還有許許多多在匿名的網絡世界中的偽專家,會在網絡的世界里胡亂提供錯誤分享和訊息。
我們應將消費決策行為視為一場動態的旅程(Dynamic journey),這里有著出發點、目的地、方向、交通工具、地圖、向導、路線、不知名的路人和事后的回憶。在漫漫長路的旅程中,有時候旅行工具的選擇比方向重要;有時候則是向導會讓我們少走很多冤枉路;有時候一份清楚的地圖比什么都關鍵;有時候不知名的路人會幫上很大的忙。例如:如果要從北京到上海去,往南走是一個比較快的方向,以前或許可能只能乘船、走路或騎馬,路線也只有幾條。但在科技的進步下,現在多了開車、火車、飛機、單車等方式,也有許許多多的路線可供選擇。而如果方式正確,就算方向錯誤、路線迂回,從北京坐飛機到美國再飛到上海,也會比走路快多了。
對營銷人員而言,和消費者一起,讓自己的商品被購買,可以說是這場旅程的目的地。詳細的規劃可以說是清楚的地圖;媒體和營銷手法的選擇像是旅行的交通工具,可以有效地達到目的地;精心安排的向導(或路人)的經驗,會使旅程變得順暢;而購買后的回憶,會成為自己或別人下一場旅程的動力。
營銷人員要有一種和消費者們“共同旅程”的心態,協同并引導消費者一起前進。在Web2.0時代,這樣的旅程可長可短,路線可能崎嶇不平,各種變數和誘惑也很多。許多營銷人員在面對這樣的層出不窮、參差不齊的新的挑戰時,都會顯得躊躇不前,難以開展下一步。但如果能妥善做好事前規劃,排開其他競爭者的干擾和誘惑,持續地調整修正自己的方向,才可能有效地和消費者一起到達這個旅程的目的地。
(作者為咨詢顧問公司資深合伙人)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