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貝網專欄作者:零點研究董事長袁岳
張書嘉小姐在剛剛結束的《創智贏家》第二季中榮登榜首,贏得百萬獎金。她的“手藝中國”計劃也贏得了寶貴的種子資本。但是評委們其實很清楚,她的計劃并不是那種最有成長性的計劃,而是相對傳統的一個創業計劃。實際上,整個這季創業的計劃共同特點就是具有更明顯的在傳統領域創業的特點,“小生意”的色彩更濃,這一反以往推崇新經濟帶來的IT或者網絡概念濃厚的風險創業計劃,實際上這才恰恰是最為反應當前創業主流的生意之道。正如著名風險投資家IDG的章蘇陽和貝恩投資的黃晶生所說的那樣,那些日常的生活之道中到處都是創業機會,盡管能夠被VC看中的項目是有限的,但是真正被VC看中的項目也不見得是好項目,絕大部分的創業項目并不屬于VC喜歡的那類高成長項目。
我于1992年下海創業,當時適值鄧小平南巡講話,政府部門一時間紛紛意圖改革,工商部門對各種新業務公司的注冊態度空前開放,因此我去注冊市場調查公司也就比較容易獲準。在我下海的同時,同部也有三名同事一起下海——處長老夏去當了深圳一房地產公司的老總,團委書記李明春去搗騰汽車買賣,政策法規司的筆桿子吳允下海作了律師,只有我干的這個算新鮮玩藝兒。記得當時還有人注冊了私人偵探、信用調查等公司均獲準試營業,事實上1992-1995年正是中國第三次創業高峰期,包括張朝陽等在內的網絡門戶公司也差不多在那時開始創業,我猶記得張朝陽經一位使館簽證處老美朋友介紹與我認識,他期望我能向他所代表的Internet Security公司提供數據代理的權限,不久他就創辦了自己的搜狐公司。這次創業高峰中第一次有如此多的機關干部、知識分子、專業技術人員、海歸下海,與城鄉已經形成一定聲勢的個體私營經濟一同合唱,社會的流行意識中第一次感到“個體經營經濟”已經不再是“下三爛”干的沒出息的事情了。
80年代初在農村改革基礎上,以刑滿釋放人員、城鎮待業青年、部分農村不愿務農青年為代表掀起了第一次創業潮,我的六哥袁杰那個時候還是一個集體所有制電工,就不聽父母所勸,辦了自己的五金雜貨商店,他也是我國的第一代個體戶呢。而到了1986年左右中國改革向城市發展,在提高企業效率下當時仍為主要就業供應渠道的國企在承包制下用人需求減少,裁減冗員相當普遍,這導致了城市中待業者與待崗工人的創業潮。但這兩次創業潮的主要群體在社會底層,雖也有太子黨發財、官商勾結致富的情況,但平民事業是這兩次創業的主要特色,且創業范圍主要限在一般制造業與傳統服務業。那個時候牛的是“萬元戶”,可不是今天這樣的“富豪榜”呢。
第三次創業潮則擴及國際貿易、房地產、大型創造業領域,但這些范圍顯然不如當下的第四次創業潮所涉及的范圍之廣、領域之多及門類之細。第四次創業潮以大約2003年為開端,下及農村日漸外流的勞動力,上及海歸知識分子、高校畢業無業生及國有企業二次創業者;創業者類型多樣,涉及到高及高新技術、創意產業,低及大量的社區服務、家庭服務、一般城鎮服務業,其中更因政府、高校、VC和投資銀行對創業的推波助瀾,而使得更多人把創業看作是一個平常事物,第四次浪潮中不僅出現了許多快速致富的財富新星,更有由媒體創業節目如《贏在中國》和《創智贏家》等掀起的社會創業風暴。
我在很多大學的職業講座中都說過,在我們一般人中也許只有5%的人適合創業,因為創業需要有超好的身體、超強的神經、前瞻的見識與面對黑白兩道的膽色,因此大多數的人實際上不能承受創業的壓力,但如果你不試你就從來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屬于那5%。因此,這個創業熱潮時代不獨指著正兒八經的創業者說,也是對著更大部份創業探索者說的??傊?,在創業體驗中,行動的價值大于說話,大家動手試試,然后會對自己的創業潛力或就有些迥然不同的結論。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