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糧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寧高寧在全球智庫峰會上發言
“盡管擁有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但中國還遠不是資本輸出大國。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應該更審慎、更商業化、更多市場理性的判斷,要少一些民族情緒和政策導向。”中糧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寧高寧今天在“全球智庫峰會”上表示。
TCL、聯想、BENQ前車之鑒
寧高寧任職華潤集團時,被認為是并購高手,在掌舵中糧集團后,他目前也正著力進行行業整合。但令人意外的是,這位常駐香港多年的央企掌門人并沒有人們想象的熱衷于海外并購。
他表示,從TCL、聯想、臺灣的BENQ等企業海外并購的情況看,剛開始的時候都受到很多關注,人們也給予了很大希望,但進行到一段時間后,都或多或少出現了問題,有的甚至已經將并購對象徹底放棄。
“中國的企業在進行勞務輸出,海外工程承包這樣的海外投資方式上,比較有優勢。但是,如果涉及到要管理一個海外的團隊,打造一個海外品牌,或者在開拓一個全新的海外本土市場時,并沒有任何優勢可言。”他認為,相反,如果一不小心就會陷入并購的泥沼。
買資源礦產同樣要謹慎
現在一些中國企業開始改變并購策略,進行資源類或者礦產類的投資。對此,寧高寧也持謹慎態度。“外國人將這些礦產賣給你的時候,賬已經算好了,已經將這個礦藏的儲量、開潛發力等折價算給你了。很多時候,買這些礦產就等于買一個長期虧損。”
輸出不如“輸入”
另外,他還提及了當前國內在海外投資上的一些民族情緒。
“現在我們常常說,國家外匯儲備已經高達2萬億了,連老百姓都在操心怎么花這筆錢了,好像我們已經是一個資本輸出大國。”
在寧高寧看來,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基金掌管的資金達到15萬億美元,管理資產5、6萬億的基金一大串,2萬億根本算不了什么。”
他認為,海外投資的要更審慎,更扎實,更多考慮商業性和長期盈利的安排外,更要注重到國內金融結構,國內的市場更需要資金。將中國有限的資金投入國內,用產業化、市場化的方式促進行業整合,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刺激消費。
“國內市場自身的容量非常大,我們現階段還不是資本輸出大國,還是應該以吸收外資為主,全力發展好國內市場。”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