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貝網專欄作者:《環球企業家》雜志執行主編助理 張亮
過去半年時間里,詢問絕大多數關注中國互聯網產業的投資者,“什么將是下一件大事?”答案近乎于共識:電子商務。
浮于表層的理由是,這是一個真正能夠創造收入的商業模式。經歷過清湯寡水的Web 2.0浪潮,大家得出了返璞歸真的結論:無論規模如何,當一家公司能夠銷售出切實的商品,流入實在的現金,這至少可以被稱為常規意義上的“生意”,是可以不借外力持續發展的。
更深層的緣由,是在從新浪到百度再到Web 2.0的喧囂過后,即使再樂觀的投資人也必須承認一個事實:中國的互聯網廣告產業根基尚淺——想一想在中、美市場份額相當的百度和谷歌,前者年收入約為后者的1/50——某種程度上,今天的中國網絡廣告業堪比10年前的美國同行,收入固然可以養活一些公司,但真正的爆發需要等待更多行業、更多企業將自己的生意搬到網絡上。在美國,這一大遷徙發生于2001年至2004年間,這讓谷歌的噴薄式增長成為了可能。
如無意外,中國將步美國后塵,見證絕大多數線下商業復生于網絡世界。這就意味著,一個切實的也是切近的龐大市場崛起就在眼前。在此背景下,你就不難理解為何賣消費電子產品的京東、賣襯衫的凡客誠品、賣奶粉的紅孩子們成為一時之寵兒。
無意唱衰一個真實趨勢,但《環球企業家》愿以微薄之聲,提供一種視野:電子商務并非萬靈丹,它是一種比傳統互聯網更難經營的生意。
傳統意義的互聯網是個非常內向的產品:把一段程序運行于服務器。但電子商務卻麻煩得多:你需要像傳統零售業一樣抓取用戶、管理供應鏈、提升變現能力……或許因為這些毛巾擰水的工作太多繁瑣,一段時間以來,每與電子商務公司創業者交流,大家似乎都愿將自己的未來歸結為一點,即電子商務的平臺化。似乎天下最好的生意莫過于搭建一個消費者與生產方的交涉平臺,讓他們在看不見的手下熙攘運轉,良性循環。
可天下無免費午餐。至少在兩個方向上,我們所聽到的并非完美世界:
其一,在成為平臺之前,大多數電子商務公司在以扮演雷鋒的形式低利潤甚至無利潤運營,規模越做越大,但化蛹成蝶的時刻仍遙不可及。
其二,以美國最富盛名的電子商務平臺公司eBay為例,這家早就以模式精當、又善于經營的公司,已經因為喪失了與潮流俱進的敏銳感而光芒褪去。
歸根結底,這世界上或許有美好的商業模式,但它與一勞永逸的浪漫愿景無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