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全國多個省區市都出臺了鼓勵大學生以創業促就業的政策措施,許多大學生躍躍欲試,準備投入自主創業的時代大潮。但有創業激情并不意味著創業就能成功,福建三位走上創業路的大學生黃毅、姚燕芳、曾燕華說,創業的路上充滿荊棘和曲折,他們在創業路上獲得的感悟和經驗,或許能為準備創業的大學生提供一些建議和幫助。
--想創業,就要在學校多參加社團和社會活動,歷練組織和社交能力。
黃毅,2007年從福建師范大學藝術系畢業,在福建建甌市開辦了一家農機銷售公司,現正準備在鄰近的邵武市再開一家銷售門市。
他說,創業是一個與社會及人息息相關的系統工程,要提高創業的成功幾率,創業者的組織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是關鍵因素之一?,F在回想一下,我的創業路走得比較順利,很大程度上與自己在大學時積極參加社團活動和當班干部有關。這對培養凝聚團隊能力,與人交際溝通能力,以及不同情況下處理事情的思考能力能起積極作用,也容易養成不愿貪圖安逸,總想實現自我價值的思維習慣。我周圍的同學中,畢業后自主創業并且能發展起步的,基本都是以前社團的活躍分子和班干部。
曾燕華,她創辦的以家教為主的家政服務站,為福州的2000多個家庭提供過家教服務,最多時曾有學生會員4000多個。從閩北山區貧困家庭走出來的曾燕華,大一時就開始從事家教,大二時在福建師范大學組織起第一個家教服務學生社團。她說,組織好一個學生社團與創業后經營好自己的一份事業實際上是一樣的。參加社團活動,要管理、要不停策劃活動、還要學會化解失敗后的挫折感,這就是對創業素質的一個先期演練。
共青團福建省委青年創業計劃的創業導師陳銳華說,青年創業要具備知識、技能和素質三點,其中知識可以學習和積累,技能可以訓練,唯獨素質最難培養。這種素質是一種勇于進取,面對困難堅韌頑強的人生態度,也是一種服務于社會和客戶的價值觀和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因此夢想創業的年輕人,在學生時代就要有意識地服務別人,通過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從小訓練與人溝通能力、組織計劃能力,創業時就容易先人一步,獲得成功。
--創業要摒棄光看能不能賺錢的“小我”意識,只有懂得為別人付出,才會得到收獲。
姚燕芳,2005年畢業于陜西長安大學建筑設計專業。雖然家庭經濟條件優越,但兩年前她貸款5萬元,自主創業成立了一家獨具特色的“香文化傳播中心”.
她說,許多青年人以為,創業就是經商辦企業賺大錢,我覺得這是一種偏執的想法。創業應該更多地是在尋找一種精神財富和個人心目中理想的生存狀態。我現在做的這個項目,目的在于以香文化為核心,推廣民族傳統文化,有了這樣的思想基礎,我們會盡量把利潤讓給加盟商,自己只求收支平衡即可。對金錢放得下,創業壓力反而沒有那么大。如果你光想著自己如何掙錢,那很可能做不下去。[page]
曾燕華說,我們向東家介紹每一名家教時,都會提前做好家教培訓,對農民工子女和貧困家庭孩子,我們提供免費家教。創業不僅要考慮社會和市場的需求,更要考慮以何種方式回饋社會。你只要不忘回饋社會,社會就會給你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創業導師陳銳華說,大學生創業時一定要擺正自己和客戶的關系,你只有為客戶創造利潤或提供好的服務,客戶才能帶給你生意。
--創業需要理性,更要具備韌性。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劃福建辦公室執行干事林彬說,大學生有創業的激情和膽識是好事,但一定還要理性。比如開茶葉店,要有文化修養和人脈資源;開服裝店,要有較強的表達能力;做種養項目,性格要沉穩樸實,要特別耐得住寂寞。創業時一定要理性分析自己是不是適合創業,創業項目是不是適合自己的個性。
林彬說,創業更重要的是要有韌性。簡稱YBC的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劃是一個為創業青年提供無息貸款和創業指導的公益性組織,創業青年向YBC申請創業貸款時,一般會被要求填一個詳細的商業計劃書,填表內容要求創業者要做大量詳細的市場調研工作,這也是一個理清創業思路的過程。但就是這樣一份表,讓許多申請貸款的青年打了退堂鼓,因為他們沒有耐心做那些調研。這些青年只看到創業成功后的光環,沒有認識到創業的艱辛和風險。
曾燕華說,創業就是一個不斷遇到困難然后解決困難的過程,這其中比資金遭受損失帶來更大挫折感的是自信心受到的打擊,不在性格上歷練出那種能屈能伸的韌性,創業的路很難走下去。
--創業從“小”做起,創業之前不妨先打工積累經驗。黃毅說,自己在大學時就有過開鞋店的經歷,并且取得了不錯的盈利,因此大學一畢業就開了農機銷售公司。創業兩年來回頭看,感覺自己最大的不足還是對社會情況的認知欠缺,也沒有學到很多管理和經營知識。所以現在最想的是再找機會,去一些比較大的企業打工,學習企業運營知識,提高管理水平,否則根本沒有能力把現在的農機公司做大做強。
姚燕芳說,自己的長輩都是做企業的,大學一畢業自己就有自主創業的想法。但長輩勸告說,不要一畢業就創業,可以先打兩三年工再說,不經過自己在社會上的闖蕩和在別人手下工作的經歷,創業后就很容易把問題想得簡單化和理想化,無形加大創業的風險。姚燕芳畢業后在蘇州、廈門、福州等城市的企業中工作過,因為有意識為創業做準備,學到了不少寶貴的經驗。
創業導師陳銳華說,我國民營中小企業的平均成活期只有兩到三年,因此我不主張大學生一畢業就創業,正常情況下應該先工作積累經驗,等為創業的種子創造好各種發芽條件了,再孕育它。資金和經驗是青年創業的兩大攔路虎,沒有經驗時,資金風險會放大。如果項目失敗,受損失的不僅是自己,還可能讓家庭父母也付出代價。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