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廣州7月27日電】(深圳報業集團駐穗記者 李明 通訊員 胡燕妮)喜歡穿金戴銀,對鉆石情有獨鐘的女士們先生們在選購這類商品時要多加留神了,廣東省工商局近期對我省市面上銷售的金銀珠寶進行監測時發現,無良商家以次充好、以假亂真又有“新花樣”。今天,該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抽查的57家銷售企業的金銀飾品、珠寶玉石共102批次,合格率低至27.5%。剔除純標簽不合格,質量合格率為74.5%。
本次抽查發現,一些無良商家大玩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把戲,而且花樣翻新。手法之一是把低值寶石標稱為相對高值寶石,除以往常見的把玻璃標稱為水晶外,還把染色石英巖玉標稱為翡翠。手法之二是把經處理的寶石當作未處理寶石,如把漂白充填染色處理翡翠(C貨)、漂白充填處理翡翠(B貨)標稱為翡翠(A貨)。手法之三是把人工合成寶石當作天然寶石,如把合成立方氧化鋯標稱為鋯石。還有一些商家“自創”品名,什么“合成寶石”、“金沙石”等,都是不符合標準的名稱。
國家強制性標準規定,18K金含金量必須≥750%。,千足金含金量必須≥999%。。而此次抽檢的千足金飾品含金量最低只有983%。,18K金飾品含金量最低只有720%。。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