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重型變速器制造商、中國第一個重型變速器產品、中國第一家將齒輪產品打入國際OEM配套領域、中國第一家將重型變速器產品批量出口國際市場、中國市場占有率第一、中國齒輪行業各項經營指標第一……
在中國自主汽車零部件企業散、亂、差的行業背景下,贏得如此多的“第一”頭銜實屬不易。更為難得的是,實現這一成績的企業,當年曾經是陜西寶雞蔡家坡一個小山溝里的虧損大戶。
完成企業蛻變,陜西法士特汽車傳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法士特”)用了不到十年時間:從陜西省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三線企業”,成長為汽車零部件行業的“小巨人”。
法士特董事長李大開,將企業的巨變歸功于不斷改革和堅持自主創新。“未來,法士特不僅是一個在重型汽車市場占有優勢地位的企業,還要涉足傳動系統的其他零部件,成為國際性的、具有很強競爭力的零部件生產企業。”
在李大開心中,實現這個藍圖并不遙遠。
困難時期高薪留人
當記者花了一整天時間,逐一在位于西安、寶雞的四個工廠走訪后,頗感驚訝,居然沒有發現一條生產線上的工人是在傳統鍛造、鑄造車間那種熱、臟、累環境下工作的。
站在一排排封閉運行的自動化流水線前,談起企業翻天覆地的變化時,李大開感慨萬千。
法士特前身是始建于1968年的陜西汽車齒輪總廠(下稱“陜齒總廠”)。當時主要為軍用越野汽車配套生產變速器、分動器、取力器以及各種汽車齒輪和鍛件。
1985年,陜齒總廠劃歸中國重汽集團公司(下稱“重汽集團”)管理,生產從美國引進的雙中間軸變速器。在隸屬重汽集團的15年期間,經歷了“軍轉民”的生產調整,同時也經歷了1993、1994年經濟過熱時期的繁榮興旺,以及1995~1999年汽車零部件行業不景氣的窘困。
由于1995~1999年中國重型汽車全行業不景氣,重汽集團經營不善虧損幾十億元。唇亡齒寒,法士特同樣極為困難。1996年,李大開帶領新一屆廠領導班子臨危受命,接手了這家當時已經困難重重、幾乎資不抵債的老國企。
時年42歲的李大開,面對的陜齒總廠幾乎“患有”所有國企的“通病”:缺乏資金、冗員太多、設備老化、人心浮動。
經過一番調研,李大開毅然決定,取消干部行政級別,中層以上干部全部實行聘任制,并且從1997年開始給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發放津貼,用來留住骨干技術人員。
“當年,我看到集團企業的技術人員大批流失,說實話我也很緊張。”回憶起往事,李大開向記者坦言。自從決定向廠里60%的技術人員發放特別津貼,并且將月津貼分為三檔——分別為200元、100元和50元之后,李大開發現,部分員工的工資比自己還要高很多。
當時有工人不理解,國家給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一個月的政府津貼是100元,憑什么法士特給技術人員200元?“但現在工人都說,幸虧當時留住了技術人員。”李大開說。
李大開的“高薪”留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企業的技術人員一個都沒有走掉。即便是現在,法士特技術人員的穩定性也被業界稱道。
“幸好當時我們及時采取了措施,把那些技術人員留住了,現在市場上才沒有假冒偽劣、抄襲,沒有人掌握我們的核心技術,所以我們才有了今天。”李大開告訴記者。
資金以及改制機會
2000年,陜齒總廠又重新回歸陜西省管理,成為陜西省國資委下屬的企業。脫離了原來重汽集團的體制,法士特有了產品的開發規劃權和定價權。
從十多年前欠銀行貸款5億元甚至資不抵債,到今年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32億元,得益于企業的不斷改革。
回顧十多年來的改革心得,李大開感悟道,任何改革都會有困難,只要積極面對,肯定會有出路,對于改革繞著走、回避的企業,肯定不會長久。
2001年9月,陜齒總廠以其全部經營性資產跟湘火炬合資,湘火炬占股51%,組建了陜西法士特齒輪有限公司,向多元化轉變。
當年法士特跟湘火炬合資,并非是企業窮途末路時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事實上,2000年法士特已實現盈利,2001年更在陜西省綜合效益指標中名列前茅,企業已經處于發展上升期。
李大開卻發現,中國重型車市場將迎來一波非常好的上升期,而作為上游企業,不可錯失良機。但由于當時企業產能有限,要想更快發展就要擴大規模、更新設備。“只有尋找新的投資者。”
恰巧湘火炬也正在尋找投資項目。由于這家民營控股的上市公司本身具有改造國有企業的經驗,雙方一拍即合。
與湘火炬合資,給法士特帶來了資金以及企業改制的機會。
三大改革舉措逐一展開。首先,實行全員合同制,近3000名員工放棄了國有職工身份。其次,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原來57個中層單位被打散,分為七部一室一中心。第三,原來論資排輩的分配方式徹底改變,車間一線工人實行“多勞多得”、部門管理人員實行“責任大小不同待遇不同”的原則,技術人員實行按貢獻大小的原則分配。
改革效果立竿見影,市場化企業運營模式下,職工感觸最為真切。“改革到第二年,員工工資就翻了一番,到2004年職工年工資達到了四萬元。”法士特公司黨委宣傳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連自己都很驚訝
搞技術出身的李大開,對于自主創新有著近乎偏執的執著。
“在上世紀90年代,我們最困難的時候沒有放棄,到了跟湘火炬合資、市場好轉時也沒有放棄,2003、2004年跟伊頓公司合資合作的時候,我們沒有放棄,現在市場占有率達到80%的時候,我們仍然不敢放棄自主創新。”
在上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重型汽車工業的高速發展,從國外引進的產品已經明顯不適應市場需求。擺在法士特面前有兩條路:一是再次面向國外,繼續引進;二是走創新之路,自主發展。
李大開毫不猶豫選擇了后者。
在西安西郊廠區的陳列室里,擺放著一臺被漆成醒目紅色的變速器。這是一臺上世紀80年代從美國引進的雙中間軸變速器原裝產品。法士特公司黨委書記崔維克告訴記者,如果當時沒有在引進基礎上消化吸收再創新,到現在企業也只能維持在當時國外的那種技術水平上。
法士特的變速器在大噸位重型車上優勢明顯。“有汽車企業告訴我們,搭載法士特變速器載重20噸的貨車,裝上120噸貨物居然可以行駛,連我們自己都很驚訝。”崔維克向記者透露。
截至目前,法士特的變速器在國內8噸以上重型汽車市場占有率超過80%,被國內一汽、東風、重汽、川氣、陜汽、北汽福田等50多家主機廠的上千種車型選為定點配套產品。
李大開對于企業走自主創新之路有一番獨到的看法。“除了消化吸收,更重要的是走出創新的發展道路。不走這條道路,企業不會成功。外國人跟我們合資、合作,沒有一個不是看中中國市場的,很多汽車企業完全依靠國外的技術,造成了自己企業的被動。”
放眼整個傳動系統
如今,李大開又提出了“五強”標準,即“技術研發強、裝備制造強、銷售服務強、金融財務強、基礎管理強”。衡量企業是否達到目標的標準是,產品能否進入歐、美、日市場,與跨國公司同臺競爭,并占有一席之地。
進軍國際市場,法士特走在了行業前列。1987年,法士特開始踏入國際市場,十年后進入了對產品質量要求更高的國際OEM配套市場。
李大開特意強調了其中的門道。“如果某企業說自己對國外出口幾千萬美元,要分清是OEM配套市場還是國際售后服務市場。國際售后服務市場對產品質量的要求,跟國內需求差不多,數量再多意義也不大。而OEM配套市場則不同,是要進入主機市場,要求產品技術很高,甚至有些高于國際標準。”
雖然從2007年開始,美國市場需求出現大幅下滑,但已經果斷將主攻方向轉向國內的法士特,今年上半年同樣取得了不錯的業績。
在即將完成的企業“十一五”規劃中,投資6億元興建的國家級企業研發中心——陜西法士特汽車傳動工程研究院正逐步完工。
產品方面,除了牢牢占據重型變速器市場之外,法士特正朝大客車、中巴車、低速載貨車、工程車、專用車等市場配套領域進軍。除此之外,還將加快電控汽車自動變速器(AMT)的研發。再過五年、十年,卡車駕駛者對減輕勞動強度的要求越來越強烈,商用車的自動化是大勢所趨。這是李大開的判斷。
“我們現在沒有理由因為賣幾萬臺設備到東歐去就沾沾自喜。未來的路更長、更遠。接下來我們將大力出擊,產品能大批量賣到歐洲、美國去,才能說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躋身了國際前列。”李大開強調。
對于長遠目標,法士特將目光放在整個傳動系統各種零部件上。“不僅是重型卡車,中輕型卡車、微型卡車、轎車也要覆蓋,不僅僅是變速箱,也包括其他傳動器系統,只要市場需要,符合法士特發展規劃就會去做。”李大開展望著。
[page]
從一個山溝里的小企業,發展到擁有寶雞、西安兩地的四大生產基地;銷售收入十年間從1億元猛增到60多億元。在跟法士特有過接觸的外國企業看來,法士特這種不靠政府劃撥、自力更生的蛻變簡直不可思議。
作為一家有著四十多年歷史的老國企,法士特走出了一條現代企業制度的國企創新之路。近日,在法士特擔任15年“一把手”的李大開,接受了包括CBN在內的各媒體采訪。
李大開坦言,法士特成功改革的經驗也許并不適合其他企業。“法士特在改革之初沒有以任何一個搞得好的企業作為范本,每一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特點:有職工的承受能力問題,有企業歷史問題,有地區情況的不同等。一廠一策,不能照搬照抄。應該根據自己企業的情況、職工的情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
記者:在法士特的發展過程中,除了跟湘火炬合資,也曾經有過跟美國伊頓公司合資的短暫經歷,能否介紹一下跟伊頓合資的收獲?
李大開:2003年,我們跟伊頓公司建立合資廠,美方占股55%,我們僅占45%,但由于經營不善,不適應中國國情,每年虧損幾千萬元,合資三年后關閉了?,F在這個合資廠完全收歸法士特集團公司,我們把當年從他那里引進的3個產品發展成現在幾十個系列數百個有我們自主知識產權、符合中國市場的產品,不僅在國內贏得很大市場,而且在國外也取得了不錯的銷量。
合資公司雖然關閉了,但是與伊頓的合作還在繼續,并且處于非常好的狀態,最主要的是,我們每年還給伊頓提供大量的OEM齒輪產品。
記者:法士特在重型汽車零部件行業自主創新的優勢和不足有哪些?
李大開:在機械變速器上,確實做到了產量世界第一,并且在質量性能上做到了和國外先進企業一樣,甚至超過他們。我們有很多的產品他們沒有,比如三中間軸變速器及全同步器12擋、16擋變速器等。所以,在機械變速器上,我們基本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但是,在更加先進的AMT自動變速器、汽車混合動力方面,我們還有著不小的差距。
我們必須客觀地承認這一點。只有看到了差距才能更快地發展。而且,我們正在加速追趕。今年年底,法士特將推出自動變速器?,F在,已經著手汽車混合動力自動變速器的技術研發。
記者:重型車產業格局不斷變化,作為上游零部件供應商,如何應對這種變化?
李大開:近年來,國內外重型汽車的競爭格局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包括沃爾沃兼并日本尼桑柴油車公司、川汽和依維柯合作、福田與奔馳合作、中國重汽與曼的合作等,過去有、今后必然還會有。
成功的例子不少,但是失敗的例子也不少。要能夠適應世界發展大局、適應中國的發展大局,才能成功。
法士特要想在變動下生存和發展,只有使自己不斷進步,使產品有更強的競爭力,不僅僅是來自于成本、價格的競爭力,更重要的是來自技術、性能方面,不僅能夠滿足客戶需求,還要能超出用戶期望。這樣,才能在大格局變化中取得成功。
記者:金融危機,企業是否受影響?如何應對這種沖擊?今年銷售的目標多少?
李大開:金融危機中,卡車行業尤其是重型卡車受影響極其明顯,法士特也不例外。從去年十月以來企業進入低谷,去年上半年月均5萬臺,到了下半年下滑十分明顯。今年元月份才1萬臺,到了2月份恢復到3萬臺,3月份就超過了6萬臺,達到法士特最火爆的時期。
逆勢上揚有兩個原因:一是,國家4萬億元經濟刺激政策的拉動,以及7.37萬億元信貸創新高,重型汽車行業尤其受益。二是,新產品發揮作用,年初推出小8擋、小小8擋產品,剛好迎合了用戶對節油的需求。在油價沒上漲之前,我們敏銳地觀察到這一點,用新產品占有了一塊本來不屬于我們的市場。
今年收入目標是同比增長超過13%,達到72億元,銷量超過50萬臺。值得欣喜的是,最近高附加值產品增速很快,12、16擋變速器可以替代市場上國外進口產品,7、8月份產銷量均超過1萬臺。
記者:近期是否在考慮增加國際合作?
李大開:對于兼并國外企業,我們不是沒有考慮,不愿意在時機不成熟的時候盲目擴大。不少跨國集團向我們推薦企業,我們也考察了一些,但截至目前,還沒有真正決定收購哪家企業。不過我們在觀察,真正有符合企業長期發展規劃的,我們會考慮。
記者:中國重型變速器企業在世界上處于怎樣的地位?
李大開:目前,世界重型變速器領域有兩家最大的跨國公司:一家是德國采埃孚公司,去年產量30多萬臺;二是美國伊頓公司,去年產量20多萬臺。我們公司去年產量46.75萬臺,就產量來說我們是第一,就質量來說,與國外企業還有差距。
我國齒輪行業整體實力在不斷增強,生產能力、產品質量及服務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是離齒輪制造強國還有很大差距。
第一,產業競爭能力不強、技術創新能力薄弱,設計平臺落后,特別是自動變速器、高精度高強度齒輪、高強度軸承及氣密件等關鍵技術尚不能完全掌握。第二,齒輪加工企業集群小而散,專業化程度低,發展不平衡。第三,齒輪制造技術差異化較大,工序能力不穩定。第四,解決現代管理和人才培養問題,仍是行業學習科學發展觀的當務之急。另外,企業投入資金短缺及企業間沒有形成合力等問題突出。
記者:對于企業下一步發展,需要國家給予哪方面支持?
李大開:希望保持穩定的貨幣政策、匯率政策。另外,希望國家對于堅持自主創新的企業給予支持,包括引進國外人才、設備等方面增加鼓勵政策,減免進口增值稅。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