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香港“打折股票” 內地客苦訴虧5億
雷曼債券風波后港金融產品再掀爭議,6人自廣州等地赴港向金管局求助
作者:鐘平
內地Accumulator投資者向金管局遞交投訴本港銀行的公開信。左起:立法會議員陳鑒林、投資者賴建平、香港私人銀行受害者聯盟總聯絡人金亮及香港保障投資者協會會長呂志華。
本報訊 雷曼迷債風波未息,內地Accumulator(累計股票期權)苦主又殺到——內地“香港私人銀行受害者聯盟”6名代表前日專程從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地赴港,投訴香港多家銀行以不良銷售手法,誤導其購買Accumulator,令10余人合共損失四五億港元。
聯盟代表在香港立法會議員陳鑒林陪同下與香港金管局助理總裁李令翔見面,后再到灣仔警署報案。香港金管局對事件表示遺憾,稱盡可能3個月內看完所有投訴個案,以確定有無表面證據支持進一步立案調查。匯豐銀行、荷蘭銀行及星展銀行均強調,產品銷售嚴守業內規定,合乎監管機構要求,并拒絕評論個別案例。
香港《文匯報》報道,該聯盟現時為數10余人,均是本港銀行KODA產品的受害者。投資者購買KODA后,能夠以較某股票現價低10%-20%的行使價買入股票,因此內地稱其為“打折股票”。KODA看上去很誘人,但潛在風險極大,因為它“賺有頂,蝕無底”。
據稱內地虧損者逾3000人
聯盟官方網站“打折股票網”披露,聯盟成員分別在星展、匯豐、花旗、恒生及荷蘭銀行等被“誤導”開設私人銀行戶口投資KODA,損失金額數百萬到上億港元不等。聯盟總聯絡人金亮估計,內地實際苦主逾3000人,大多數人礙于面子或不想與銀行“鬧僵”而不敢站出來投訴。聯盟曾嘗試與涉事的銀行溝通,但銀行稱“未做錯任何事”,故求助金管局。金管局數據披露,截至2008年2月,香港市面上銷售的Accumulator達1324億港元。有投行報告指,2007年香港銷售的千億Accumulator中過半賣給內地投資者。
至于Accumulator禍水如何“北上”,聯盟成員之一、上海創天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賴建平透露,涉事銀行有部分職員專攻內地富豪市場,依托現有客戶帶客或電話推銷的方式攬客,與新客戶認識后會通過飯局及外出游玩鞏固關系,再游說其開設私人銀行戶口購買KODA。他們推介產品時一般會淡化風險,突出回報率,如稱“香港股票市場是成熟的市場,PE值穩定,股票大跌的可能性很低”。
港無法律禁銀行北上攬客
金管局發言人表示,香港并無法律禁止銀行“北上”攬客,有關行為是否違法仍需視乎當地法律。但其指出,內地法律規定禁止外資銀行在大陸地區銷售未經許可的金融產品,而KODA并未獲銀監會批準。然而,銷售銀行千方百計規避法律限制,有銷售員會建議客戶在海外注冊空殼公司進行投資,或利用在港的生意往來資金投資,以及邀請客戶來港開私人銀行戶口。這樣一來,銷售銀行、投資資金以及產品審批都在境外,投資者不受內地法律保障,一旦發生糾紛,救助途徑少之又少,而銀行則可利用法律的“灰色地帶”過關。
有關事件已引起內地重視,央視《經濟與法》專題節目直言,內地須完善法律加強監管。內地17家律師事務所共同起草了“為欺詐性非法銷售海外金融產品之中國受害者維權的聲明”,愿意為受害者提供幫助。
簡介
打折股票被稱“富豪殺手”
俗稱的打折股票簡寫為KODA,是一種與股票掛鉤的期權合約,英文全稱是Knock-Out Discount Accumulator。投資者購買KODA后,能夠以較某股票現價低10%-20%的行使價買入股票。KODA看上去很誘人,但潛在風險極大,因為它“賺有頂,蝕無底”??蛻糍徺IKODA后,當股票價格升過現價3%-5%時,合約會自行取消;但若股票跌破行使價時,投資者必須雙倍吸納股票,損失也不斷擴大。業內稱其為“富豪殺手”,往往“賺一粒糖,輸一間廠”。
案例
上海一律師訴苦: 2100萬虧光倒欠銀行200萬
本次到港投訴的內地投資客代表之一賴建平是上海市一間律師事務所的律師,2007年6月因“輕信朋友介紹”購買了Accumulator,結果令2100萬元資產化為烏有。身為律師的他承認,在簽署Accumulator合約時并未細看其條款,對香港法律又不甚了解,令其無法“親自使用法律討回公道”。并感嘆香港律師費太過昂貴,根本“打不起官司”。
首筆交易當天即暴跌
賴建平強調,此前從未接觸過任何金融衍生產品,在投資方面亦是“偶爾炒炒股票”,故認為自己絕對算不上專業投資者。他稱,2007年6月經“非常熟悉的朋友介紹”,與香港一銀行女推銷員張某相識,雙方后來結成好友,曾多次一起吃飯、郊游。據他了解,張某經常到內地推銷金融產品,有時甚至專程搭機前往推銷,顯然其“主戰場就是針對內地客戶”。
他指張某向他推銷時從未提及產品有風險,僅稱是“打折股票”,并竭力強調Accumulator具有以小博大、周轉快、充分利用資金和為投資提供保障“四大好處”,而他出于對老友的信任,雖然看不懂100多頁的英文檔案,但仍簽下了購買合約。最初他僅在賬戶中存入400多萬元,首筆交易是以每股3.42元買入10萬股聯洲國際,該股當日即暴跌,至今仍以每股0.66元價停牌。
遭銀行強行斬倉倒欠200萬
銀行從2007年11月底開始頻頻催促他增加保證金,若不從即以“斬倉”威脅,他只得不斷追加賬戶金額,每次均數百萬元,至2008年3月共計被追加至近2100萬。此時他終醒悟原來銀行并非扮演中介和代理人角色,而是跟他“對賭”,故憤而向荷銀投訴并通過郵件宣布將賬戶交回銀行,包括后續履約在內的問題一概由銀行負責。
他回憶,當時其賬戶內的股票市值約1400萬元,另有兩只需履約的Accumulator股票。之后從2008年6-9月,荷銀均未履行合約向他交付任何股票,他亦以為合約已終止。不料9月9日起銀行再度從其賬內強行扣錢,并違反雙方達成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原則,延遲到18日才將相關股票交付。10月更強行斬倉,將1400萬元的資產以500余萬元賤賣,不但令其慘遭“血洗”,而且還倒欠銀行逾200萬元。
官方回應
金管局:3月內答復
一批內地投資者透過本港銀行購入股票累計認購期權(Accumulator),主動聯絡民建聯,昨在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鑒林陪同下前往金管局要求協助,向銀行提出100%賠償的要求。據了解,該批來自內地的投資者合共有10多人,其中6人分別向包括匯豐銀行、恒生銀行、星展銀行等在內5間銀行購買Accumulator,涉及金額高達4億至5億元。
陳鑒林在會后引述香港金管局助理總裁李令翔指,由于金管局在過去一年集中人手調查雷曼事件,延誤了內地投資者的相關投訴,對此致歉,承諾會于3個月內作出回復。陳鑒林希望,金管局在3個月后可以向有關苦主公布調查結果,因為香港與內地的金融合作十分密切,如果因為本港銀行的銷售手法問題,令雙方對合作沒有信心,這對兩地都是很大的打擊。
提醒
私銀不受監管 投資者難索償
投資者擁私人銀行戶口是財富及身份的象征,但私人銀行客戶有時亦須承擔更大的投資風險,因通過私人銀行銷售的部分投資產品無需經過證監會的審批,投資者購買該類產品時亦不受到有關監管條例的任何保障。有關產品的銷售文件首頁會刊登免責聲明,私人銀行客戶日后投資時還須多加留意。
若投資者購買某項投資產品時,金融機構建議投資者簽署專業投資者(泛指擁有800萬港元以上投資組合)聲明時,亦須慎重考慮。因專業投資者受到的保障亦少于零售投資者,譬如證券行及分銷銀行的雷曼迷債回購方案均未將專業投資者納入賠償范圍內。
質疑
銀行宣傳手法 疑有誤導
全球金融海嘯爆發后,由Accumulator(累計期權)和雷曼迷你債券掀起的風波,令越來越多聲音呼吁關注和規范銀行銷售產品手法。
消費者對銀行銷售手法的投訴,主要涉及夸大和誤導。幾年前有銀行用禮品作為吸引,向沒有財政能力的大學生推銷信用卡,大學生“碌爆卡”后,需要父母親友處理善后替其還錢。另外,對于一些關鍵條款如逾期還款需要繳納高達30多厘的罰息,推銷人員或有意回避,或沒有向客戶清楚說明有關條款。
雷曼迷你債券實際是高風險產品,但有關銀行銷售時,將其當一般債券向客戶推銷,只講回報率,不講或少講風險,吸引不少退休人士購買。孰知雷曼倒閉,迷債變得幾乎一文不值,致使有逾2萬人投訴被銀行誤導。
另外,有些宣傳單張避重就輕,可吸引客戶的字眼“大大字”標出來,但一些風險因素則用“細細?!钡淖煮w放在不顯眼的角落,客戶沒有看清而簽字購買了有關產品,若之后“中招”也只有自嘆倒霉。
本版文字:新華社 鐘平
相關閱讀